第318章 基因传脉,同心新章(2 / 4)

加入书签

样,腰间系着一条银色的腰带,上面镶嵌着细小的绿松石;手中捧着一个精致的竹编篮,篮身由浅棕色的竹条编织而成,上面编织着海棠花与葡萄藤交织的图案,篮里铺着一层柔软的蓝色绸缎,绸缎上静静地放着一支封装完好的基因样本管,样本管上贴着乌兹别克斯坦的国旗贴纸。

“棠安,给你介绍一位重要的客人。”阿依古丽笑着走上前,为两人引荐,“这位是乌兹别克斯坦文化遗产保护局的阿米娜女士,她特意从撒马尔罕赶来,为基因库带来了一份珍贵的礼物。”

阿米娜女士微笑着走上前,用流利的中文说道:“陈女士,您好。我早就听说过‘全球海棠基因库’和‘同心’的故事,这次能亲自前来,我感到非常荣幸。”她轻轻拿起竹篮中的基因样本管,递到陈棠安面前,“这是来自乌兹别克斯坦撒马尔罕的‘丝路海棠’基因样本。撒马尔罕是古丝绸之路的枢纽,早在一千多年前,中国的丝绸和海棠花种就沿着丝绸之路传到了我们那里,我们的葡萄和手工地毯也传到了中国,‘丝路海棠’就是当年从中土传来的海棠花种,在撒马尔罕的土地上生长了千年,它的花瓣上自然形成的纹路,像极了古丝路的地图,见证了两国千年的友谊。”

陈棠安双手接过基因样本管,指尖感受到样本管传来的微凉触感。她仔细查看标签上的信息——“丝路海棠,耐干旱,耐旱指数达0.87,花期可长达三个月,象征丝路沿线国家友谊”,标签下方还印着一张小小的“丝路海棠”照片,照片中的海棠花呈淡粉色,花瓣层层叠叠,纹路清晰可见,果然如阿米娜女士所说,像一幅微型的古丝路地图。

“太感谢您了,阿米娜女士。”陈棠安的声音满是真诚,“‘丝路海棠’的基因样本,对我们来说意义非凡。它不仅丰富了基因库的多样性,更续写了古丝路上的‘同心’佳话。”她转身走到低温保存柜前,打开柜门,白色的雾气瞬间涌出。她在标注着“亚洲区”的卡槽中,找到了中国西府海棠基因样本的位置,将“丝路海棠”的样本管轻轻插入相邻的卡槽中,两个来自古丝路两端的海棠基因样本紧紧相邻,像是在透明的玻璃柜中搭建起一条微型的“基因丝路”,连接着东方与西方的友谊。

午后的阳光变得愈发温暖,透过实验室的窗户,洒在育苗温室的玻璃上。陈棠安带着林晓棠、阿米娜女士,穿过基因库的走廊,来到位于基因库后方的育苗温室。温室的屋顶和墙壁都是透明的玻璃,内部安装着智能温控和灌溉系统,显示屏上实时显示着室内的温度、湿度和光照强度,工作人员正通过电脑精准调控着各项参数,为海棠幼苗提供最适宜的生长环境。

温室里,一排排银色的育苗架整齐排列,育苗架上摆放着无数个透明的育苗盆,每个育苗盆中都生长着一株海棠幼苗,嫩绿的叶片在阳光下泛着光泽,充满了生机与活力。有的幼苗叶片呈锯齿状,边缘带着细小的绒毛,这是蒙古草原海棠的典型特征;有的幼苗花瓣已经初绽,带着淡淡的紫色,这是埃及沙漠海棠的基因表达;有的幼苗根系格外发达,缠绕在育苗盆底部的营养土中,这是巴西热带海棠的固土基因在发挥作用。

最引人注目的,是育苗架中央的几株刚发芽不久的“同心1号”幼苗。它们的叶片呈椭圆形,颜色是鲜亮的翠绿色,边缘泛着淡淡的金边,在阳光下格外耀眼——这是基因库去年结合中国西府海棠与蒙古草原海棠基因培育出的首个“同心”系列新品种,既保留了西府海棠花大色艳的观赏性,又具备了草原海棠耐严寒、抗风沙的优良特性,目前正在进行最后的稳定性测试。

“再过一个月,这些‘同心1号’的生长状态就能稳定下来,到时候就能移栽到室外了。”陈棠安轻轻抚摸着“同心1号”的叶片,指尖感受到叶片的光滑与柔软,眼中满是期待,“我们已经制定了‘全球同心育苗计划’,准备把这些‘同心1号’幼苗作为礼物,送给各国的‘

↑返回顶部↑

温馨提示:亲爱的读者,为了避免丢失和转马,请勿依赖搜索访问,建议你收藏【格格党】 www.g3zw.com。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

请勿开启浏览器阅读模式,可能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