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8章 基因传脉,同心新章(3 / 4)
同心文化驿站’。让蒙古的草原、埃及的沙漠、巴西的雨林、乌兹别克斯坦的丝路沿线,都能长出带着‘同心’基因的海棠树,让‘同心’的信念随着海棠树的生长,在全球落地生根。”
阿米娜女士俯身看着“同心1号”幼苗,眼中满是惊叹与期待:“太神奇了,这简直是大自然与人类智慧的完美结合。撒马尔罕有一座千年的‘丝路海棠’园,里面生长着上百株千年海棠树,我们已经为‘同心1号’预留了最好的位置,等着种下这些新品种。我相信,它们会和古老的‘丝路海棠’一起,让古丝路的友谊在海棠花丛中延续,让‘同心’的故事传遍丝路沿线的每一个国家。”
傍晚时分,陈棠安回到办公室,刚脱下实验服,桌上的手机便响起了视频通话的铃声,屏幕上显示着“巴特儿”的名字。她连忙接通电话,屏幕上立刻出现了巴特儿熟悉的笑脸。
巴特儿穿着一件天蓝色的蒙古袍,站在一片整齐排列的光伏板旁,身后是一望无际的蒙古草原,远处的蒙古包像一颗颗白色的珍珠散落在绿色的地毯上。他的身旁,是一片刚栽下不久的海棠幼苗,正是去年基因库寄去的“同心1号”,幼苗虽不高,却已抽出了嫩绿的枝叶,枝桠上系着红色的“同心”丝带,在微风中轻轻飘扬。
“棠安姐,你们培育的‘同心1号’海棠苗太厉害了!”巴特儿的声音带着抑制不住的兴奋,对着镜头竖起了大拇指,“今年春天,我们在光伏板周边种了两百株,没想到它们的适应能力这么强,刚栽下半个月就扎根发芽了。这些海棠苗不仅能防风固沙,保护光伏板不被风沙侵蚀,夏天还能给牧民的蒙古包遮阴,真是一举两得。”
他说着,转身指向海棠苗根部,镜头随之移动——只见每株海棠苗的根部,都安装着一个小巧的黑色传感器。“中国的工程师还帮我们在海棠树下装了小型土壤传感器,能实时监测土壤湿度、温度和养分含量,数据会直接传到我们的手机APP上,现在我们随时都能看到每棵树的生长状态,再也不用担心它们缺水缺肥了!”
视频画面突然切换,转到了草原小学的操场上。一群穿着各色民族服饰的孩子围在几株“同心1号”幼苗旁,有的孩子在给幼苗浇水,有的孩子在观察叶片的生长情况,还有的孩子手中拿着用海棠花制作的书签,脸上洋溢着纯真的笑容。“孩子们都特别喜欢这些海棠苗,还给它们起了个好听的名字,叫‘友谊树’。”巴特儿的声音充满了骄傲,“他们还画了海棠树生长的漫画,有海棠苗在草原上发芽的画面,有和中国笔友一起给海棠树浇水的画面,现在正准备寄给中国的小朋友呢!”
陈棠安看着屏幕里孩子们纯真的笑脸,看着草原上迎风生长的海棠幼苗,心中涌起一股暖流。她仿佛能感受到那些幼苗根系在土壤中扎根的力量,感受到基因库里的每一份样本都在跳动,它们不再是冰冷的DNA,而是在世界各地生根发芽的“同心”希望,是连接不同国家、不同民族的精神纽带。
深夜,城市的灯火渐渐熄灭,同心文化园陷入了宁静。陈棠安回到办公室,打开苏同心留下的那本泛黄的旧相册。相册的封面早已磨损,边缘有些卷曲,却被她精心呵护着。她从抽屉里拿出几张新洗好的照片,小心翼翼地贴在相册的最后一页:第一张是“全球海棠基因库”的玻璃穹顶在晨光中闪耀的模样;第二张是育苗温室里,“同心1号”幼苗泛着金边的叶片;第三张是蒙古草原上,巴特儿和牧民们在光伏板旁栽种海棠苗的场景;第四张是乌兹别克斯坦的阿米娜女士赠送“丝路海棠”基因样本时的合影。
她轻轻合上相册,指尖在封面的海棠花纹上轻轻摩挲,目光望向窗外。夜色中,老海棠树的枝干在月光下静静伫立,枝头的新叶泛着淡淡的嫩绿,像是在诉说着三百年的传承与坚守。远处,“全球海棠基因库”的玻璃穹顶在月光下泛着柔和的光泽,与夜空中的繁星交织在一起,像
↑返回顶部↑
温馨提示:亲爱的读者,为了避免丢失和转马,请勿依赖搜索访问,建议你收藏【格格党】 www.g3zw.com。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
请勿开启浏览器阅读模式,可能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