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章 为袁隆平填词(2 / 4)

加入书签

一旦粮食出了问题,这个国家也就会变得大乱。

也是知晓粮食的重要性,所以袁隆平的事迹才让他既羡慕又惋惜,羡慕后世有如此大贤能解百姓饥饿之苦,惋惜自己的时代未能有这样的人物。

他仿佛看到了如果袁隆平在大唐,那广袤的田野上将会是怎样的丰收景象,百姓们将会过上怎样富足的生活。

然而,这一切都只是幻想,他心中涌起一股无奈之感。他担心着大唐的未来,若再有天灾人祸,粮食是否还能充足供应?他深知自己必须更加努力地治理国家,发展农业,才能让百姓免受饥饿之苦。

朱由检紧握着拳头,身体微微颤抖。他的眼神中透露出深深的绝望与不甘,又夹杂着对袁隆平的渴望。

他深知大明已在风雨飘摇之中,内忧外患不断,百姓生活困苦,饥荒肆虐。他无数次在深夜中辗转反侧,思考着如何拯救这个国家。袁隆平的出现,让他看到了一丝希望的曙光,然而这曙光却照不进他的时代。他感到无比的痛苦和自责,作为皇帝,他却无法让百姓吃饱穿暖。他害怕成为亡国之君,害怕辜负祖宗的基业,更害怕华夏文明在他手中衰落。他想象着如果袁隆平在大明,那土地将会是怎样的肥沃,粮食将会是怎样的充裕,百姓将会是怎样的安居乐业。

可是,现实却如此残酷,他只能在这无尽的痛苦中挣扎,默默地祈祷着上天能给大明一丝转机。

刘邦坐在龙椅上,目光深邃而悠远。他回想起大汉初建时的艰难,战争的创伤让这片土地满目疮痍,百姓们食不果腹。他深知粮食对于国家的重要性,每一次看到百姓挨饿的场景,他的心都如同被刀割一般。

袁隆平的事迹让他羡慕不已,他想象着如果袁隆平在他的时代,那大汉将会迅速恢复生机,国力将会日益强盛。他不必再为粮食问题担忧,可以放心地发展军事,抵御外敌。

不对。

不是只抵御外敌,而是他刘邦要再次率军北上草原找冒顿打打猎。

然而,理想是丰满的,现实却是残酷的。

刘邦深知自己现在的情况,没有高产粮食的大汉,根本就只能依靠现有的条件努力发展农业。

这种局面没有几代人的积累,大汉是没法跟匈奴决战的。

所以他刘邦也只能想想这些事,剩下的就留给子孙来做,作为他们的祖先,刘邦还是很愿意相信后世子孙的智慧。

晚年的汉武帝刘彻站在宫殿的高处,俯瞰着他的帝国。心中充满了骄傲与自豪,同时也有着深深的忧虑。

卫青、霍去病的离世让他感到无比的悲痛,而国家的粮食问题也一直困扰着他。

他深知战争需要大量的粮食支持,百姓的生活也离不开粮食。袁隆平的出现让他看到了希望,他想象着如果有像袁隆平一样能力的人为大汉提供高产的粮食,那么他就可以更加放心地发动战争,扩大疆土,让大汉的威名传遍四方。

然而,这只是一种美好的幻想。

他感到无奈,最后叹息道:“为何袁隆平没有生在朕的大汉呢。”

同样有这样想法的皇帝中还包括了秦始皇嬴政。

此时的嬴政正负手而立于宫殿前,望着那已经讲解完毕的天幕视频。眼神中透露出威严与沉思。

他统一六国,成就千秋霸业,但深知国家的根基在于百姓的温饱。

看着天幕中袁隆平的事迹,他心中感慨万千。他想起自己在位时,为了国家的稳定和发展,大力推行农业政策,然而粮食产量的增长却始终有限。袁隆平的出现,让他看到了一种全新的可能。他想象着如果在他的时代有袁隆平这样的人物,那大秦的土地将会是怎样的富饶,百姓将会是怎样的富足。但他也明白,这只是一种奢望。

他心中涌起一股责

↑返回顶部↑

温馨提示:亲爱的读者,为了避免丢失和转马,请勿依赖搜索访问,建议你收藏【格格党】 www.g3zw.com。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

请勿开启浏览器阅读模式,可能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