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章 为袁隆平填词(3 / 4)

加入书签

任感,他要为子孙后代留下一个强大的帝国,就必须更加重视农业的发展。他暗暗下定决心,要在现有的基础上,进一步改进农业技术,提高粮食产量。他担心着,如果不能解决粮食问题,大秦的江山是否能够稳固?他深知自己肩负着历史的重任,必须为百姓谋福祉,让大秦帝国永传万世。

朱棣身着龙袍,英姿飒爽地站在宫殿前。他一生征战无数,尤其是对蒙古的征伐,让他深知粮食对于军队的重要性。每一次出征,粮食的供应都是一个巨大的难题。看着天幕中袁隆平的事迹,他的心中充满了渴望。他想象着如果袁隆平在他的时代,那他的军队将会有充足的粮食供应,他就可以更加放心地驰骋沙场,征服四方。

就在这时,刘鸿又一次点开了别的视频。

【张宗昌求雨】

看到这个新的标题,古人们都为之一愣,旋即又觉得这个标题没啥问题。

前两个视频都是讲袁隆平这位再世农神的,现在还是讲这一类倒也没有一下子就转变的突然让他们难以适应。

当 “张宗昌求雨” 这个标题出现在天幕上时,古人们的目光再次被紧紧吸引。他们刚刚还沉浸在对袁隆平的敬仰与感慨之中,此刻又被这新奇却又令人揪心的求雨场景深深吸引。

神食于民,吏食于君。

各思乃事,食则无愧。

吏事农桑,神事雨旸。

匪农不力,雨则时啬。

召呼风霆,来会我庭。

一勺之水,肤寸千里。尚飨

天幕上,一个摇头晃脑的短发老者好似在念求雨用的词。

这其实也正常,求雨肯定要给予龙王诚意才行。

只不过这首词怎么听着有些耳熟。

远在岭南原本正独自坐在自家小院的案前的苏轼,悠然地小酌一杯米酒。当他听到这首求雨词时,先是微微一愣,随后眼中露出震惊之色。他怎么也没想到,自己当初随手写的词,竟然在千年后依然被后人拿来用。

苏轼放下酒杯,起身缓缓踱步,心中感慨万千。他遥望着天幕,仿佛看到了千年后的世界,喃喃自语道:“吾之词,竟传至如此之久,后人仍用之求雨,真乃奇妙之事。” 他回想起自己创作这首词时的情景,那时的他,或许也未曾想到,这首词会在历史的长河中留下如此深刻的印记。

这时画面中的那个短发老者毕恭毕敬地将黄纸卷轴递向戴着白色盔缨的 “督军” 张宗昌,轻声说道:“请督军拈香求雨。”

然而,张宗昌却满脸不耐烦,他那戴着白手套的手用力狠狠一挥,将黄纸卷轴甩飞到房梁上,甚至打下来半片房瓦。

这突如其来的举动,让在场的围观群众和士兵都惊得目瞪口呆。百姓们原本怀着对雨水的殷切渴望和对神灵的深深敬畏,此刻却被张宗昌的行为震惊得不知所措。

“这怎么能这样?求雨可是大事,他怎么能如此亵渎神灵!” 一位老者声音颤抖着,眼中满是惊恐和不解,身体也因恐惧而微微颤抖。

“是啊,这不是要惹恼龙王吗?我们可怎么活啊!” 一位妇女带着哭腔,紧紧地搂着孩子,眼中满是绝望和恐惧。她和孩子一同跪倒在地,朝着龙王像的方向磕头。

周围的百姓们也纷纷效仿,纷纷跪地磕头,祈求上天饶恕。一时间,人群中哭声、祈求声交织在一起。

“求求上天,不要怪罪我们,都是这狂人胡言乱语。” 众人惶恐不安,他们的额头紧紧贴着地面,不敢抬起,仿佛只有这样才能平息上天的怒火。

张宗昌见众人如此害怕,不仅没有收敛,反而更加嚣张。他指着龙王像,破口大骂道:“你这该死的龙王,你算什么东西?你本应掌管雨水,让百姓风调雨顺,可你却三个月不下雨,害得庄稼颗粒无收,百姓流离失

↑返回顶部↑

温馨提示:亲爱的读者,为了避免丢失和转马,请勿依赖搜索访问,建议你收藏【格格党】 www.g3zw.com。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

请勿开启浏览器阅读模式,可能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