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 我们要把这些藏在木头里的故事挖出来(1 / 3)
二月的云南大理,苍山雪水顺着溪流漫过青石板路,樊赟、倾喃和凰慕踩着湿润的石子路,走进了当地的白族扎染村落。
这里的家家户户门前都挂着蓝白相间的扎染布,风一吹,布料上的蝴蝶、山茶纹样便像活了一样飘动——这是她们新短剧《蓝染人家》的取景地,故事围绕白族扎染匠人祖孙俩的技艺传承展开,既有传统扎染的工艺展示,也藏着代际之间的理解与和解。
白族扎染非遗传承人段奶奶,第一个教樊赟的是“捆扎”
技法。
取一块素白棉布,用棉线在布料上绕出螺旋状,再用力拉紧打结,“结打得越紧,染色时留白的纹样就越清晰,”
段奶奶枯瘦的手指灵活地穿梭在棉布间,“就像你们做汉服刺绣,每一针的力度都要准,差一点,纹样的灵气就没了。”
樊赟跟着练习,手指很快被棉线勒出红痕,她却越练越专注——当她把捆好的棉布放进靛蓝染缸,再捞出来解开棉线时,看到布料上浮现出一圈圈像涟漪一样的白纹,忍不住惊呼:“原来最简单的捆扎,能做出这么美的纹样!”
凰慕在剧本里,把扎染与白族生活紧密结合:奶奶会用扎染布给孙女做背被,上面绣着驱邪避灾的“虎头纹”
;孙女长大后,用现代设计理念改良扎染,把小块扎染布做成汉服的衣领、袖口;祖孙俩还会一起在扎染布上印上大理的苍山洱海,做成挂毯送给游客。
“很多人只知道扎染好看,却不知道它是白族人生活的一部分,”
凰慕和段奶奶聊天时说,“我们想通过短剧,让观众看到扎染不是摆在店里的商品,是能裹着孩子长大、能装点家的‘生活记忆’。”
倾喃饰演的“孙女”
,需要展现从“排斥扎染”
到“传承扎染”
的转变。
拍摄“孙女第一次帮奶奶染布”
的戏份时,她故意把染缸里的靛蓝溅到衣服上,段奶奶饰演的“奶奶”
没有责备,反而笑着说:“染液溅到衣服上,是扎染在认你呢。”
这句即兴的台词,让倾喃瞬间理解了角色——传承不是生硬的“接班”
,是像染液融入布料一样,慢慢把技艺放进心里。
拍摄结束后,倾喃特意把溅了染液的衣服留着,说要当作“和扎染的第一次对话”
的纪念。
五月,《蓝染人家》的后期还在进行,三人又马不停蹄地奔赴山西平遥,为“古建木雕”
主题短剧《雕梁记》做准备。
平遥古城的明清古宅里,随处可见精美的木雕——门楣上的“百鸟朝凤”
、窗棂上的“四季花卉”
、梁枋上的“福寿康宁”
,每一刀都刻着古人对生活的美好期盼。
古建木雕非遗传承人王师傅,带着三人爬上古宅的屋顶,讲解木雕的“榫卯与雕花”
:“你看这梁上的‘卷草纹’,每一片叶子都要和旁边的纹样严丝合缝,既好看,又能加固木梁,”
王师傅指着一处雕花,“古建木雕不是单纯的装饰,是‘美’和‘用’的结合,就像你们做的汉服,既要好看,也要方便穿着。”
樊赟听得认真,还拿出笔记本画下纹样的细节——她要为《雕梁记》设计“木雕工具道具”
,从刻刀的形状到木槌的重量,都要贴合明清时期的工艺特点。
凰慕在剧本里,设计了“老匠人修复古宅木雕”
的主线:主角现古宅梁枋上的木雕有缺损,为了找到匹配的纹样,翻遍了祖传的木雕图谱;在修复过程中,她现爷爷当年故意在木雕里刻了“家训”
,藏在“福”
字的笔画里;最后,主角不仅修复了木雕,还把家训刻进新的木雕里,让文化以这种方式传承下去。
“很多古建木雕里都藏着故事,”
↑返回顶部↑
温馨提示:亲爱的读者,为了避免丢失和转马,请勿依赖搜索访问,建议你收藏【格格党】 www.g3zw.com。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
请勿开启浏览器阅读模式,可能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