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 我们要把这些藏在木头里的故事挖出来(2 / 3)

加入书签

凰慕和编剧组讨论时说,“我们要把这些‘藏在木头里的故事’挖出来,让观众知道,木雕不仅是手艺,更是家族的记忆、民族的文化。”

倾喃饰演的“主角”

,为了演好“雕刻”

戏份,提前一个月跟着王师傅练基本功。

她握着刻刀,在松木上一点点刻出简单的“回纹”

,手指被刻刀磨得生疼,却不敢有丝毫懈怠。

“以前演绣娘、造纸匠,手上的活是‘柔’的,这次演木雕匠人,手上的活是‘刚’的,”

倾喃看着自己刻得越来越工整的回纹,“每一刀都要稳、准、狠,就像传承非遗,既要温柔守护,也要坚定坚持。”

拍摄“主角修复‘百鸟朝凤’木雕”

的戏份时,剧组特意搭建了1:1的古宅梁枋模型。

倾喃站在脚手架上,拿着刻刀仔细比对缺损的部位,王师傅在镜头外轻声指导:“这片鸟羽要刻得薄一点,才能有展翅的轻盈感。”

当最后一刀落下,“百鸟朝凤”

的纹样完整地呈现在梁枋上时,现场响起了掌声——不仅是为镜头里的完美画面,更是为这份对传统技艺的敬畏与还原。

八月的竖店,“非遗影视联盟”

的第一次线下交流会热闹非凡。

来自全国各地的非遗传承人、影视从业者、文化学者坐在一起,围绕“如何让非遗通过影视‘活’起来”

展开讨论。

樊赟、倾喃和凰慕作为联盟起者,分享了《蓝染人家》《雕梁记》的拍摄经验,还展示了樊赟设计的扎染道具、木雕工具,引得在场人频频称赞。

“我们之前拍非遗短剧,总觉得势单力薄,现在有了联盟,就能整合更多资源,”

凰慕在交流会上说,“比如我们想拍‘传统皮影’短剧,联盟里就有陕西的皮影传承人;想拍‘古法制瓷’,江西的瓷匠师傅就能提供技术支持。”

她的话引起了共鸣,当场就有皮影传承人、制瓷匠人表示愿意参与后续的短剧创作,还有影视公司提出要为联盟的短剧提供资金支持。

交流会结束后,三人收到了一个好消息:她们拍摄的《蓝染人家》,入选了全国“非遗影像展”

,邀请她们去北京参加展映。

展映会上,不少观众看完短剧后,围着三人询问大理扎染的情况,还有家长表示要带孩子去扎染村落体验;一位文化学者更是评价:“这部短剧没有刻意‘说教’,而是用故事和细节让观众感受扎染的美,这才是非遗传播的正确打开方式。”

十月,柳岸里的“非遗影视研学营”

也迎来了新变化——她们与联盟里的非遗传承人合作,推出了“跟着短剧学非遗”

系列课程:孩子们可以先看《蓝染人家》,再跟着段奶奶的徒弟学简单的扎染;先看《雕梁记》,再跟着王师傅的学生学木雕纹样拓印;还能参与短剧的“小演员选拔”

,体验拍戏的乐趣。

期课程报名时,名额很快就满了,有家长在报名表上写道:“希望孩子能通过这种方式,了解中国的传统文化,爱上我们自己的‘宝藏’。”

年底,三人坐在柳岸里的桂花树下,翻着新一年的计划:春天要去陕西拍“传统皮影”

短剧,夏天去江西拍“古法制瓷”

,秋天还要把联盟的短剧翻译成多种语言,通过海外平台传播,让更多外国人了解中国非遗。

“咱们从柳岸里的小工作室出,现在能带着这么多非遗技艺走向更远的地方,”

樊赟笑着说,手里拿着刚收到的《雕梁记》播出许可,“好像做了一场很长的梦,却又真实得触手可及。”

倾喃点头,拿出手机翻出段奶奶寄来的扎染布——上面印着三人的剪影,旁边绣着“薪火相传”

四个字。

“段奶奶

↑返回顶部↑

温馨提示:亲爱的读者,为了避免丢失和转马,请勿依赖搜索访问,建议你收藏【格格党】 www.g3zw.com。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

请勿开启浏览器阅读模式,可能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