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1章 入围全国优秀短篇 中篇小说初选名单(4 / 6)
许成军接过,心里满是暖意:“谢谢阿姨,下次我带安徽的凤阳小豆饼来,我妈做的,您尝尝。”
看着许成军和苏曼舒并肩走在里弄的背影,沈玉茹轻轻叹了口气,转身回屋。
苏曼舒刚送完许成军回来,就见妈妈坐在藤椅上,手里拿着那张老照片。
是她当年跟苏连诚在无锡火车站的合影,照片上的她,眼里满是闯劲。“曼曼,过来坐。”
沈玉茹拍了拍身边的位置,语气里带着点郑重,“许成军这孩子,看着沉稳,心里有数,不像有的年轻人,光会说漂亮话。你这眼光还不错,像妈!”
“你以前可不是这么说的啊!”
苏曼舒坐在妈妈身边,笑着:“妈,你以前不是还担心他太年轻,不靠谱吗”
“年轻不是错,没担当才是。”沈玉茹摸了摸女儿的头发,眼里满是过来人的期许,“我当年跟你爸来上海,家里人都反对,说他是穷书生,给不了我好日子。
可我知道,他有学问,更有良心,再难也不会让我受委屈。现在看许成军,写文章记着英雄,对家里有牵挂,对你也上心——这样的人,值得你托付。”
她顿了顿,语气意味深长:“过日子跟做菜一样,急不得,得慢慢炖,才能出味道。以后你们在一起,会有难的时候,就像这酒,存得越久,才越香。妈只盼你,像我当年一样,选对了人,就别怕,好好走下去。”
“放心吧,妈!我相信自己,也相信他!”
——
从苏曼舒家里回到学校,时间一连过了十几日。
许成军代讲的“当代文学与古典文学的联系”渐入佳境,学生好评度极高。
可以说助教生涯一炮而红!
甚至吸引了不少校外的学生来听讲。
他的宋代文学论文也头版发在《复旦学报》社科版,再一次在学界掀起不小的影响,逐渐奠定了他的学术地位。
同时,黄霖也算是找到了“免费劳工”,许成军也接到新的“代打”——宋代文学研讲!
10月底。
《红绸》的口碑持续发酵,影响逐渐从城市扩展到农村,除了nj军区之外其他各大军区也与许成军取得了联系,纷纷邀请许成军莅临采风和慰问。
复旦校园内,校内广播甚至已经开播《红绸》,也间接带动《清明》创刊号销量突破20万大关!
超过了《十月》的创刊号销量!
这对《清明》这样的杂志来讲已经是可以载入史册的成绩了。
以后顶级文学杂志可能有6个
《希望的信匣子》也定了档期,《收获》12月这期刊载全文。
《十月》《当代》甚至《人民文学》以及无数地方报社给许成军发来邀稿函,许成军礼貌的一一进行回复。
能不能投稿不说,但是礼貌回复还是要的。
社团方面。
《浪潮》杂志创刊号设计逐渐完善,许成军在其中贡献了三首诗,两篇散文。
为什么不写小说
校园文学更多的版面应该留给学生,留给那些有进行现代文学创作意愿的但是文字素养够不到顶级刊物的广大学子!
许成军的作品,只要为《浪潮》留足噱头就好。
许成军和苏曼舒的爱情故事也正式迈入新的阶段,两人开始不避讳地一起出现在各种场合,成为复旦校园里的神仙眷侣。
许成军出名自不用说,苏曼舒在许成军来之前也是复旦校园的无冕校,放在后世也可以说是“自带流量”。
面对其他老师、同学打招呼,俩人也不避讳,笑着回应。
这就是见过家长之后的实力!
尤其是许晓梅开始当着别人面叫嫂子,一开始还把苏曼舒弄成了大红脸。
后来叫习惯了,也连带着201的牲口们全部改口,因为这事还讹了许成军一顿饭,
↑返回顶部↑
温馨提示:亲爱的读者,为了避免丢失和转马,请勿依赖搜索访问,建议你收藏【格格党】 www.g3zw.com。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
请勿开启浏览器阅读模式,可能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