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8章 宋代文人题跋文的文学意涵与生命意(4 / 5)

加入书签

写《红绸》,写黄思源想回家。这些都是普通人的小心思,可小心思里藏着大时代。以后我还想写更多,写个体户怎么开起第一家饭馆,写农民怎么种出第一亩经济作物,写像我们一样的年轻人,怎么盼着未来。”

苏曼舒靠在他肩上,手指轻轻划着他外套的袖口,声音里带着点困倦的黏糊:“那我们很像呀,你写文学,我学经济,都想搞明白人怎么活得更好。以后我们可以一起做研究嘛啊。”

“你写人,我算账,一起看着中国变得更好好不好”

“好,”

许成军的声音很轻,却很坚定,“我们一起看着更多不要布票的布出现,一起看着私人饭馆开遍街头,一起看着中国有自己的汽车厂,一起看着我们的日子,像这黄浦江的浪一样,总会越来越有劲儿。”

江面上的轮渡亮着灯,,把光洒在他们交握的手上。

苏曼舒攥着他的手,忽然想起第一次在校园里听他弹吉他,他坐在桂树下,唱“北乡等你归”,眼里满是认真。

如今他的肩膀很暖,声音很稳,这份属于两人的默契。

不用多说,就知道对方在想什么,在期盼什么。

好似比任何承诺都让她安心。

“给我唱首歌吧”

“唱什么?”

“唱那首无锡景怎么样”

苏曼舒怔怔地看着许成军,却没说话。

许成军捡起了一个小石子,扔在江上打起了一个水漂。

“其实听到你唱歌的时候,我就在想这会是个什么样的姑娘,是文艺的是风流的还是容貌昳丽的”

“那最后是怎么样的呢”

苏曼舒手拄着脸,目光始终盯着许成军的眼睛。

“一开始是惊艳,是你站在阳光下的模样。”

“后来是欣喜,是你在跟我聊文学时的产生的‘知己’感。”

“现在呢”

“现在都模糊了,因为你就是我喜欢的模样啊。”

苏曼舒有些痴了。

“许老师,我们一起走下去好不好”

“就像黄浦江一样,永远永远的向前走。”

暮色渐浓,黄浦江的浪轻轻拍着堤岸,像在为这份慢慢升温的爱情,打着温柔的节拍。

许成军把本子还给苏曼舒,两人的脸越发地近,却都没躲开,只是相视而笑。

桂香还在风里飘,星子已经缀满了夜空,属于他们的故事,正像这1979年的秋天一样,慢慢展开,带着对未来的期待,带着彼此的默契,在时光里,悄悄发着光。

“我有一段情呀

唱畀拉诸公听

诸公各位静呀静静心呀

让我来唱一只无锡景呀

泉水碧清

茶叶泡香片呀

锡山末相对那惠泉山呀

山脚下两半边开个泥佛店呀

开个泥佛店哟”

——

第二天,许成军来到中文系资料室。

找了几本宋代文学的资料和当前的前沿论文。

其实也说不上多么前沿,1979年的宋代文学研究面临着极端困境:文献供给不足。

大型总集如《全宋文》《全宋诗》尚未编纂、善本与海外孤本难以获取、出土文献(如宋代简牍、碑刻)未被系统整理。

许成军通过对这几年的《北京大学学报》《复旦大学学报》社科版等期刊上的前沿资料的梳理和了解。

他也发现,1979年的宋代文学研究仍受传统考据与阶级分析的双重限制。

研究多集中于作家生平考证、作品主题的阶级解读,缺乏多元理论与跨学科工具。

甚至一些知名学者将苏轼词归为“地主阶级的闲愁”。

刚开学的时候,朱冬润问他选哪个朝代的文学作为研究方向。

他也没多做考虑就选择了宋代文学。

<

↑返回顶部↑

温馨提示:亲爱的读者,为了避免丢失和转马,请勿依赖搜索访问,建议你收藏【格格党】 www.g3zw.com。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

请勿开启浏览器阅读模式,可能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