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8章 宋代文人题跋文的文学意涵与生命意(3 / 5)

加入书签

“可我爸爸呢,那时候就是个穷小子,家在苏北农村,连件像样的褂子都没有。”

说到这儿,她轻轻笑了笑,眼尾弯起,带着点对父亲的骄傲,“可他有志气,硬是靠着自己苦读,考上了西南联大,学的是国文。后来抗战结束,他跟着老师来上海,一步步从助教做到复旦的教授,才算在上海扎下根。”

吊扇还在转,风把她的辫子吹得晃了晃,发梢扫过许成军的手臂,带着点痒。

“外公一直不待见我爸爸,觉得他配不上妈妈,直到现在,逢年过节我妈妈回无锡,外公都不让爸爸跟着。爸爸也倔,从结婚到现在,一次无锡都没回过,只是每次妈妈从无锡回来,他都会偷偷在书房里坐半宿,翻妈妈带回来的无锡泥人。”

说到这儿,苏曼舒的声音放缓,眼眶慢慢红了:“我小时候跟着妈妈回无锡,那些亲戚家的小孩总围着我喊野姑娘,说我是没爸爸的孩子。我那时候小,听不懂,只知道哭,跑回家问妈妈,爸爸为什么不跟我们一起回无锡。妈妈每次都抱着我哭,说爸爸在忙,等忙完了就陪我们回去。”

许成军看着她泛红的眼眶,心里像被什么东西揪了一下,轻轻用拇指蹭了蹭她的手背,没说话,只是把她的手攥得更紧了。

苏曼舒吸了吸鼻子,抬手抹了下眼角,又很快笑起来,露出颊边的梨涡,把那些小委屈都掩了过去:“不过我有两个好哥哥呀!他们比我大好多,从小就护着我。以前在无锡,谁要是敢欺负我,我大哥能拎着木枪追人家两条街;二哥更细心,每次我哭了,他都会把偷偷藏的塞给我,还说‘曼曼不哭,等哥哥长大了,带你回上海找爸爸’。”

“后来全国知青下乡,我大哥二哥本来能留在上海的,他们主动报了名,去了农村插队。”

她摸着划过桌角的木纹,语气里带着点怀念,“那时候我才十岁,每天放学就去校门口等爸妈,晚上就坐在书房里翻哥哥们寄来的信,信里总说农村的麦子长得多好,说他们能挣好多工分,可我知道,他们是怕爸妈担心。”

“一直到77年恢复高考,我拼了命地学,就是想考上复旦,跟爸妈在一起,也想等哥哥们回来的时候,能让他们看看,我也成了复旦的学生。”

说到这儿,苏曼舒转头看向许成军,眼睛亮闪闪的,“现在好了,不仅考上了复旦,还遇到了你。”

“你爸是苏教授”

“你怎么知道”

“面试你给我送东西的时候,他就快用眼睛把我杀了。”

许成军摊手,一脸无辜。

“噗嗤。”

苏曼舒趴在许成军的怀里没形象地笑着。

“我当时还在想,我哪的言论得罪了这位大教授。”

“你骗了他姑娘咯”

“许老师,也给我讲讲你的前二十年呗。”

“我啊,我也有个哥哥叫许建军,一个妹妹叫许晓梅你知道,76年底我在凤阳许家屯插队.”

窗外的南京路车水马龙,自行车的铃声、小贩的吆喝声、顾客的谈笑声混在一起,像一首热闹的时代交响曲,而他们交握的手心里,藏着只有彼此才懂的心动。

傍晚的黄浦江畔,晚风卷着水汽,吹乱了苏曼舒的头发。

许成军把自己带的外套披在她肩上,带着他体温的布料裹住她,挡住了江风的凉。

两人坐在江边的石阶上,看着远处的轮渡缓缓驶过,汽笛声在暮色里散开,像在哼一首慢悠悠的歌。

“今天在书店,你还没说完,”

苏曼舒忽然开口,头轻轻靠在他的肩膀上,声音软得像江面上的水波,“你说文学要贴近人心,那你以后写小说,会一直写普通人的日子吗”

“会的,”

许成军轻轻碰了碰她的发顶,拂过她耳后的碎发,“就像你研究经济学,不会只看经济总值,还要看老百姓的钱包鼓不鼓。我写《试衣镜》,写春兰想穿布;

↑返回顶部↑

温馨提示:亲爱的读者,为了避免丢失和转马,请勿依赖搜索访问,建议你收藏【格格党】 www.g3zw.com。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

请勿开启浏览器阅读模式,可能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