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8章 宋代文人题跋文的文学意涵与生命意(5 / 5)
p>对比唐代文学。
唐诗研究在民国至建国前已形成深厚基础,如闻一多、朱自清的唐诗考证。
1979年,《唐诗三百首》的解读、李白杜甫的生平考证、盛唐气象的阐释已有较多成果,突破空间相对有限。
对比明清文学。
明清小说虽受大众关注,但1979年时,明清文学的研究仍聚焦于思想性,对文体细节,如明清传奇的音乐格律、小众领域如明代文人小品、清代骈文的关注不足。
但这些领域的文献整理,比如明清别集的校勘在1979年尚未完善,研究难度更高。
而其他朝代的文学内容许成军前世就属于一点不了解的领域。
更何况身边还有唐代文学研究大家陈商君。
宋代文学就是最好的选择。
上周末,朱冬润主动过问了他宋代文学文献研究的进度,许成军如实回答,但也收到新的“作业”。
写一篇宋代文学研究的论文。
更别说背后还有章培横这个“催命鬼”。
“我只给你半个月时间,成军。”
“这么急”
“别的我不管,但是我知道,你的能力应该在两周内给我初稿。”
“研究方向呢”
“你自己定,我又不研究宋代文学!”
好嘛,还真开明是吧
他斟酌了四五天,查阅了不少资料,尤其是《东坡志林》《山谷题跋》《全宋文》等复旦珍藏的孤本。
选择了一个在这个年代研究宋代文学史最容易让学界惊艳的题目——
《宋代文人题跋文的文学意涵与生命意识研究——以苏轼、黄庭坚题跋为中心》
它既小而具体,符合研一水平。
又新而深刻,能打破固有认知,精准击中当前的学术空白。
1979年的宋代文学研究,对“题跋”的认知几乎停留在学术附录层面。
要么把它当考证史料,比如用苏轼题跋补正史事,要么认为它是碎片化的随笔,无独立文学价值,从未有人将其作为独立文学文体来研究。
许成军起笔。
开篇破题:“题跋非‘附’,而是宋代文人最自由的‘心灵载体’——它篇幅短小却意涵丰沛,既无古文‘载道’的束缚,也无词‘言情’的范式,是宋代文人‘真我’的直接呈现,具备独立的文学审美价值”。
破题!
↑返回顶部↑
温馨提示:亲爱的读者,为了避免丢失和转马,请勿依赖搜索访问,建议你收藏【格格党】 www.g3zw.com。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
请勿开启浏览器阅读模式,可能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