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2章 一连串的好消息(月初求票!62k!)(3 / 6)

加入书签

公刘提出了异议:“我认为,许成军的创作风格很难用朦胧诗来概括,他的创作风格不悲怆,充满着对生活的积极和探索,更应该属于自然抒情诗一类。”

于是,会议专门用了半个小时,讨论了许成军属于哪一派。

结果不祥。

梁小斌发言时,拿出了许成军创作的《致敬》。

一说是许成军昨天晚上临时创作的,再次把研讨会推上了高潮。

主持人严震邀请了许成军上台讲解《致敬》的创作思路,并对诗歌题材的未来发展做了探讨。

在场的诗人对于《致敬》给出了很高的评价,友好的结束了关于诗歌的讨论。

不高不行啊,他们可是知道这大喷子多能喷

关键是喷子背后还有战队的,那公刘话里话外支持许成军当俺们看不出来嘛——

研讨会结束后,许成军在合肥多逗留了两天。

一个是《谷仓》即将发表,复旦那边事情不算急。

另一个是在陈邓科的协调下,省文联为许成军提供了大量的关于战争题材、三线建设、打猴子的相关案例。

让他有充分的依据对存疑内容做了论证和修改。

最让许成军惊讶的是,省文联还为他找了三个像许建军一样参加了对y自卫反击战的退役或者返乡士兵。

省文联一间办公室里,许成军与三位老兵面对面而坐。

他将小说中存疑的内容整理了出来,准备用“德尔菲法”向三位老兵开展专家访谈。

拄着拐杖的老兵叫赵卫红,裤管空荡荡的,用粗布带绑在膝盖上,坐下时动作慢得很,却特意把假肢往椅子内侧收了收,怕许成军看着不自在。

他身后跟着两个年轻人,一个叫李大勇,胳膊上留着炮弹擦伤的疤痕。

另一个叫王根生,说话带着点皖北口音。

“成军同志,我们听说你是大作家,要写我们的故事,”

赵卫红开口时,声音有点沙哑。

“昨天陈主席跟我们说的时候,我连夜把压箱底的军功章翻出来擦了擦。”

“不是想显摆,是觉得咱安徽子弟在南边打的仗,总得有人记下来。”

“能理解,我哥也是跟您一样。”

许成军赶紧给三人倒上茶,热水冲进搪瓷杯,氤氲的热气里,赵卫红的目光落在桌角的《撕不碎的红绸》初稿上。

“赵叔,李哥,王哥,我这稿子还没改完,今天找你们来,就是想问问真实的战场到底啥样”

“比如穿插任务时,你们真的会带着战友的东西行军吗”

李大勇先开了口,他无意识地摸着胳膊上的疤痕:“咋不带我跟俺们班长是同乡,他牺牲那天,把他的钢笔塞给我,说‘大勇,要是能回去,给俺娘捎句话’。”

“后来我揣着那钢笔走了半个月,笔帽都磨掉漆了,也没敢丢。那不是钢笔,是班长的念想。”

他顿了顿,声音低了些,“就像你说你稿子里写的那个黄思源,藏着半截木梳,

俺们战场上,谁没藏过点战友的东西可能是个笔记本,可能是块手帕,想着打完仗能还给人家,结果好多都没机会。”

许成军又拿出了几个段落,读给了面前的这三位。

他们目光沉凝。

面上带着回忆和欷吁。

“三位同志,你们觉得这些写的合理么”

王根生这时把搪瓷缸往桌上一放,发出“当”的一声轻响:“成军同志,别的不说,你写的‘踩着碎玻璃走出来’,俺觉得没问题!”

“俺们连在谅山的时候,阵地被炮弹炸成了焦土,到处都是碎弹片,俺们光着脚冲上去,脚底板扎得全是血,也没人喊疼。”

他忽然笑了笑,眼里却有点红,“不过你别写得太苦,俺们也有乐子。”

“过年的时候,俺们用罐头盒煮饺子,饺子皮破了,汤里全是肉

↑返回顶部↑

温馨提示:亲爱的读者,为了避免丢失和转马,请勿依赖搜索访问,建议你收藏【格格党】 www.g3zw.com。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

请勿开启浏览器阅读模式,可能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