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2章 一连串的好消息(月初求票!62k!)(4 / 6)

加入书签

馅,俺们还抢着喝呢!”

许成军拿着笔飞快地记。

他又问赵卫红:“赵大哥,三线建设的时候,真的会扛着钢钎爬悬崖吗”

赵卫红比许建军晚一批参加三线建设,不过不是在三线建设期间参军。

这也是省文联费了不少功夫找来的。

赵卫红放下茶杯:“那时候修铁路,没机器,全靠手挖肩扛,一个班十二个人,踩着崖壁上的石缝往上爬,钢钎磨得手心出血,也没人敢松劲。”

“说好听的,是想着早一天把铁路修通,山里的孩子就能早一天看见外面的世界。”

“说难听的,我们也是想着早点干完,早点回家看看。”

“想家啊,真想家!”

他看着许成军,眼神里满是郑重,“成军同志,你要写,就写俺们安徽人的‘轴’——打仗不怕死,建设不怕苦,心里装着家,就啥都能扛过去。”

三个人你一言我一语,从战场的冷枪写到三线的月光,从战友的嘱托写到家乡的麦浪。

许成军听着,感觉手上的文字越发有了重量。

黄思源藏木梳的手,许建军爬悬崖的背影,古大强单腿拄拐杖的模样.

代表的不是他们三个原型,而是无数在战争、在建设中抛头颅洒热血的英雄们。

文联办公室里,赵卫红粗制的假肢在地上投下长长的影子,李大勇的疤痕在光下泛着浅红,王根生的搪瓷缸闪着微光。

最好的文字就是把这些滚烫的故事,一笔一划地刻进纸里。

让后来人都知道,曾有一群子弟兵,用热血和骨头,撑起了山河。

“赵叔,李哥,王哥,”

许成军合上笔记本,用力地跟三人握手,“谢谢你们。我一定把你们的故事写好,让更多人知道,你们不管在三线还是在战场,都是好样的!”

赵卫红拍了拍他的肩膀,力道很沉:“好!俺们等着看!到时候发表了,俺们拄着拐杖也去买一本,给牺牲的战友念念。”

送走三位老兵,许成军忽然想给苏曼舒写第二封信。

日期就写8月15吧

他要告诉她,今天他遇见了最可爱的人,他们的故事,比任何浪漫的诗都动人。

因为那是用生命写就的,关于家国与坚守的情书。

——

8月27日。

在《谷仓》发表前,一个意料之外的好消息的到了。

本月,《诗刊》发表了许成军《山坡上的狗尾巴草》《日常切片》《看吧》《臆想》这四首诗。

诗刊是月刊,这一期是第八期,与许成军的诗同台竞技的还有舒亭的《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与《这也是一切》。

许成军觉得挺意外的,这四首诗质量算不得顶格的高。

但是居然全部被采纳了。

可能跟名气有一定的影响。

毕竟,《试衣镜》这段时间在文学圈实在是太火了。

蹭热度不是21世纪才有的惯例。

自古有之。

由于诗刊发行时间为8月16日,虽已发行,但暂时没有这四首诗发表后产生的后续。

投稿时,许成军将信件地址留的东风县家中,却不想这么迟才收到用稿通知。

信件是钱明带来的,这小子顺利实现了他的理想,考上了北外。

去许成军家看望许志国和陆秀兰时,听说有许成军的信,就主动请缨去首都报道顺路帮许成军送了《诗刊》的信件。

许成军摸信的时候就知道大概投稿成功了。

这个年代投稿,用或不用基本都能收到回信,信分两种,收到厚厚的一封,那肯定是退稿信。

如果是薄薄的一封,基本可以肯定是用稿通知了。

退稿信有铅印的、油印的、也有手写的,大多是油印的。

而用稿通知可能会较为简单地告知作者

↑返回顶部↑

温馨提示:亲爱的读者,为了避免丢失和转马,请勿依赖搜索访问,建议你收藏【格格党】 www.g3zw.com。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

请勿开启浏览器阅读模式,可能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