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章 初夏芦苇荡的鲤鱼汛与指南新篇(2 / 4)

加入书签

水色清澈,能看到水底的螺壳和枯草,偶尔有银色的小鱼在水面掠过,激起一圈圈涟漪;远处的水库中央,几只白鹭展开翅膀,慢慢飞过,留下一道优美的弧线。

“先勘察钓位,”

老张放下钓包,从包里拿出一个折叠的测深仪,“鲤鱼怕光,咱们选芦苇密一点的地方,既能遮阳,又能让鱼有安全感。”

四人沿着芦苇荡边缘走,李师傅时不时蹲下来,用手抓起一把水底的泥土:“这泥是黑褐色的,说明腐殖质多,有很多螺蚌,是鲤鱼的天然食物,咱们就在这儿打窝。”

小满跟在李师傅身边,认真地观察泥土的颜色:“李爷爷,是不是黑褐色的泥比黄色的泥更适合钓鲤鱼啊?我在书上看到说,腐殖质多的地方鱼更多。”

“没错,”

李师傅笑着点头,“黄色的泥太贫瘠,没什么食物,鲤鱼不爱去;黑褐色的泥里有很多小虫和螺蚌,鲤鱼经常来觅食。”

走到一处芦苇相对密集的浅滩,老张停下脚步:“就这儿吧,前面有片芦苇丛形成的‘天然窝’,鲤鱼喜欢在里面打转,而且这里的水深刚好一米五,不用调太多浮漂。”

四人开始分工:李师傅和小满负责打窝,把酒米和小满配的“玉米螺鲤粉”

混合在一起,撒成扇形;老张和陈守义则负责整理钓组,老张帮小满调整浮漂,陈守义则检查自己的钓线,确保没有磨损。

“打窝要轻,”

李师傅一边撒窝料,一边教小满,“动作太大,会惊到水里的鱼,要像撒盐一样,慢慢把窝料撒出去,范围控制在一米以内,让鱼集中在一个地方。”

小满按照李师傅教的方法,轻轻抓起一把窝料,慢慢撒在水面上。

窝料落在水里,出轻微的“沙沙”

声,很快就有小鱼游过来啄食。

“这样就行了吗?”

小满问道,眼睛紧紧盯着水面。

“还要等二十分钟,让窝料的香味扩散开,鲤鱼才会过来,”

李师傅拍了拍小满的肩膀,“趁这个时间,咱们把饵料准备好,你配的玉米螺鲤粉,要加少量水,揉成软硬适中的团,这样挂钩不容易掉。”

小满点点头,赶紧拿出自己的饵料盒,按照比例加水,揉起饵料来。

他的动作比以前熟练了很多,很快就揉好了一团饵料,软硬刚好,还带着浓郁的甜腥味。

“爷爷,您看我揉的饵料怎么样?”

他举起饵料,眼里满是期待。

陈守义凑过去看了看,饵料捏在手里不沾手,轻轻一捏还能散开,满意地点点头:“很好,这样的饵料入水后会慢慢雾化,能吸引更多鱼过来。”

二十分钟后,窝料的香味已经扩散开,水面上开始出现零星的鱼星——那是鲤鱼在水底活动时吐出的气泡,一串串的,像小珠子一样往上冒。

“有鱼星了!”

小满兴奋地喊道,赶紧拿起自己的钓竿,开始挂饵料。

李师傅也拿出自己的钓竿,笑着说:“小满,你先抛竿,我在旁边看着,有不对的地方给你指出来。”

小满深吸一口气,双手握着钓竿,按照陈守义教的方法,轻轻往后一拉,然后往前一送——钩饵在空中划过一道漂亮的弧线,准确地落在窝子中央,浮漂稳稳地立在水面上,露出两目。

“成功了!”

小满高兴地喊道,眼睛紧紧盯着浮漂。

陈守义和老张也纷纷抛竿,钩饵都准确地落在窝子里。

四人坐在折叠椅上,静静地等待着鱼上钩。

芦苇荡的风轻轻吹过,带着芦苇的清香和饵料的甜腥味;偶尔有蜻蜓落在芦苇叶上,翅膀扇动着,像一架架小小的飞机;远处的水库传来水鸟的叫声,清脆悦耳,让整个芦苇荡显得格外宁静。

“注意看浮漂,”

陈守义在旁边提醒小满,“鲤鱼咬钩很谨慎

↑返回顶部↑

温馨提示:亲爱的读者,为了避免丢失和转马,请勿依赖搜索访问,建议你收藏【格格党】 www.g3zw.com。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

请勿开启浏览器阅读模式,可能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