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章 初夏芦苇荡的鲤鱼汛与指南新篇(1 / 4)

加入书签

立夏后的第一场雷阵雨刚过,水库南岸的芦苇荡就裹上了一层湿漉漉的绿意。

清晨五点,陈守义背着帆布钓包走出楼道时,鼻腔里满是雨后泥土的腥气和芦苇的清香,混在一起格外清爽。

他低头拍了拍钓包侧面的布袋,里面装着小满昨天特意磨好的新鱼钩——每个钩尖都闪着银光,还刻着小小的“满”

字,少年说“新钩钓新鱼,今天肯定能钓上大鲤鱼”

“爷爷!

这里!”

小区门口的老槐树下,小满正踮着脚挥手,怀里抱着厚厚的“江湾钓鱼指南”

手稿,背上的双肩包比平时更鼓,侧袋里露出半截新做的木质鱼漂——那是他用梧桐木打磨的,漂身上还涂了一层清漆,能防水。

“您看我补充的‘鲤鱼习性篇’!

昨天查了三本书,还问了渔具店的王老板,把鲤鱼喜欢的水温、食性都记下来了!”

少年翻开手稿,里面用不同颜色的笔标注着重点:“鲤鱼属底栖鱼,初夏喜在芦苇根附近觅食,水温2o-25c最活跃;饵料偏爱甜腥,玉米+螺鲤粉+蜂蜜是黄金配比……”

每一页都贴着小满画的插图,有鲤鱼的侧视图,有芦苇荡的钓位示意图,还有饵料混合的步骤图。

陈守义指尖拂过手稿上工整的字迹,心里像被雨后的江水浸过一样暖。

这孩子不仅把钓鱼技巧记在心里,还愿意花时间系统整理,这份认真比钓上多少鱼都珍贵。

“补充得很全,”

他把手稿小心地放进钓包内侧,“老张说水库南岸的芦苇荡最近在涨水,鲤鱼都往浅滩游,咱们今天用你配的饵料,试试‘打窝留鱼’的技巧。”

“好啊!”

小满蹦了一下,双肩包里的鱼漂出轻微的碰撞声,“张爷爷和李爷爷已经在公交站等咱们了吧?昨天李爷爷说要带他新泡的‘酒米窝料’,还说要教我怎么判断鲤鱼星!”

两人踩着雨后的水洼往公交站走,初夏的清晨满是生机。

路边的月季开得正艳,花瓣上沾着的露珠顺着纹路往下滴;广场上的晨练队伍已经散开,只剩下几个老人在收拾太极剑;卖早点的摊位飘出豆浆的香气,混着油条的油香,勾得人肚子直叫。

公交站台上,老张和李师傅早已背着钓包在等。

老张手里拿着一根新组装的长竿,竿身上缠着浅绿色的防滑带,说是“跟芦苇荡的颜色搭,不容易惊鱼”

;李师傅则提着两个保温桶,一个装着酒米窝料,一个装着刚熬好的绿豆汤。

“可算来了,”

老张笑着递过一张折叠的芦苇荡地图,“我昨晚在上面标了三个最佳钓位,都在芦苇根和浅滩的交界处,水深一米五左右,刚好适合鲤鱼藏身。”

李师傅也打开保温桶,拿出一把酒米:“这是用高度酒泡了半个月的,还加了点红糖,香味能留鱼三个小时以上。

小满,等会儿打窝的时候,你跟我学,要把窝料撒成扇形,范围别太大,集中诱鱼。”

四人背着钓包,提着装备,挤上早班公交。

小满一路上都在兴奋地翻看着芦苇荡地图,时不时指着某个标记问:“张爷爷,这里为什么画个三角啊?是不是水流太急了?”

“李爷爷,芦苇根附近的淤泥会不会挂底啊?要不要用双钩防挂?”

老张和李师傅耐心地一一解答,陈守义则坐在旁边,看着少年好奇的样子,想起自己年轻时第一次在芦苇荡钓鲤鱼的情景——那时候也是这样,缠着老战友问东问西,手里的钓竿都握得紧,生怕错过一条鱼。

坐了五十分钟公交,再沿着水库边的小路走十五分钟,一片茂密的芦苇荡出现在眼前。

初夏的芦苇已经长到半人高,翠绿的叶片在风中轻轻摇曳,出“沙沙”

的声响;芦苇荡边缘的浅滩上,

↑返回顶部↑

温馨提示:亲爱的读者,为了避免丢失和转马,请勿依赖搜索访问,建议你收藏【格格党】 www.g3zw.com。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

请勿开启浏览器阅读模式,可能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