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1章 东南亚湄公河流域湿地生态修复(4 / 4)

加入书签

要控制在 38c以下,湿度 95% 以下;二是传统智慧整合,要把占族的经验转化为技术参数,比如老挝占族的休耕期,我们要在智能系统里设置‘休耕模式’,每年 11 月到次年 1 月自动停止补水和种植;柬埔寨占族的红树林种植,要把他们的株距经验(潮间带高潮位株距 2 米,中潮位 1.5 米)转化为无人机播种的坐标参数;越南占族的渔栅,要设计成可降解的生态渔栅,既保留传统功能,又不破坏环境。”

他停顿了一下,又详细补充:“具体设备研发要分三类:第一类是补水设备,研发‘智能分布式补水系统’,用太阳能驱动水泵,通过埋在地下的 pE 管道向湿地补水,管道上每隔 50 米装一个传感器,实时监测土壤湿度,自动调节流量 —— 比如在老挝琅勃拉邦的旱地,初期每小时补水 20 立方米,等土壤湿度达到 60% 再降到 5 立方米;第二类是水质净化设备,开发‘水生植物 - 微生物复合净化装置’,在装置里种芦苇、香蒲,里面接种占族渔民常用的‘净水菌’(他们从湿地淤泥里分离的菌种,能降解重金属),这种装置要模块化,方便运输和组装,每平方米每天能净化 50 升污水;第三类是防洪清淤设备,设计‘两栖清淤机器人’,既能在陆地上行驶,又能在水下作业,前端装旋转绞刀,后端装泥浆泵,能把湿地里的泥沙抽到岸边的沉淀池,泥沙沉淀后再用卡车运走 —— 柬埔寨洞里萨湖的淤泥厚度达 1.2 米,这种机器人每天能清淤 300 立方米,还能在作业时检测泥沙的重金属含量,超标就单独处理。”

听筒那头,赵叔的声音带着一丝顾虑:“陈叔,这次的难度不小。首先是设备的可靠性,湄公河流域的湿热环境会加速设备老化,电子元件容易短路,金属部件会腐蚀 —— 我们之前在云南测试的设备,在湿度 90% 的环境下,故障率比平原高 70%;其次是占族经验的转化,他们的很多方法是‘靠感觉’,比如判断休耕期是看‘芒果树开花的时间’,种植红树林是‘跟着螃蟹走’(螃蟹出没的地方土壤肥沃),这些很难转化为精确的参数;还有水资源的问题,上游水电站不放水,我们的补水设备就是‘无米之炊’,总不能让我们去跟老挝政府谈判停水电站吧?另外,热带疾病也是个隐患,登革热、疟疾、霍乱都可能威胁队员安全,去年就有 200 名环保人员在湄公河感染疾病死亡。”

“这些问题我们得一个个解决。” 陈守义的语气没有丝毫动摇,“设备可靠性方面,我们多准备 60% 的备用配件,在四个修复区域各设 3 个维修站,每个维修站配 5 名工程师,再培训 20 名当地人员 —— 他们熟悉环境,能更快发现故障;占族经验转化,我们邀请每个部落的长老加入技术组,比如老挝的长老负责校准休耕期参数,柬埔寨的长老指导红树林种植位置,用他们的‘土方法’验证我们的技术数据,比如芒果树开花时,我们同步监测温度和湿度,找出对应的环境参数;水资源问题,我让马丁联系联合国亚太经社会,推动四国签署‘水资源临时分配协议’,要求上游水电站每月放 30 亿立方米的生态水,同时我们研发‘雨水收集系统’,在湿地周边建蓄水池,雨季收集雨水,旱季用;疾病防控方面,联合中国疾控中心和世界卫生组织,给所有队员接种疫苗,配备便携式检测试剂盒和急救包,每个修复区域设医疗站,配 10 名医生和 20 名护士,还有专门的救护车 —— 宁可多花钱,也要保证人员安全。”

“还有物资准备也得跟上。” 陈守义继续说道,“水生植物幼苗要选耐高温高湿、抗病虫害的品种,比如从

↑返回顶部↑

温馨提示:亲爱的读者,为了避免丢失和转马,请勿依赖搜索访问,建议你收藏【格格党】 www.g3zw.com。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

请勿开启浏览器阅读模式,可能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