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1章 东南亚湄公河流域湿地生态修复(3 / 4)

加入书签

湾的春色 —— 眼前的嫩绿与生机,和屏幕里的荒芜形成强烈对比,让他心里格外沉重。他手指无意识地摩挲着平板电脑的边缘,指节因用力而泛白。

小满叹了口气,调出四国环境部门的联合报告,语气里满是无奈:“措施倒是采取了不少,可效果基本可以忽略不计。老挝政府 2043 年在琅勃拉邦投放了 5 亿株水生植物幼苗,包括芦苇、香蒲和红树林,可他们没考虑到上游水电站截水导致的水源不足 —— 幼苗种下后,连续 45 天没下雨,土壤干裂成块,幼苗成活率仅 0.9%,最后只能眼睁睁看着它们枯死,投入的 6000 万美元打了水漂。泰国政府 2044 年修建了 120 公里的防洪堤坝,可承包工程的企业偷工减料,用的水泥标号不够,去年洪水一来,80 公里的堤坝就塌了,不仅没起到防洪作用,还导致下游的孔敬府被淹得更严重,有 50 名筑堤工人在堤坝坍塌时被冲走,至今没找到尸体。柬埔寨政府给渔民发生活补贴,每人每月 15 美元,可这点钱连买大米都不够 —— 当地大米价格去年涨了 3 倍,15 美元只能买 10 公斤大米,一个五口之家根本不够吃,很多渔民只能去砍红树林卖钱,一棵成年红树林能卖 5 美元,可这样又加剧了湿地萎缩。越南政府修了排水系统,想把倒灌的海水排出去,可排水管道的直径只有 50 厘米,而且没装滤网,暴雨时泥沙把管道堵得严严实实,积水排不出去,反而淹了更多村庄 —— 去年槟椥省有 12 个村庄因积水浸泡超过 15 天,村民只能撤离,现在那些村庄成了‘蚊子窝’。”

“更麻烦的是四国之间的矛盾。” 小满继续说道,手指点开一份标着 “机密” 的会议记录,“老挝和泰国想发展水电和工业,老挝在湄公河上游建了 8 座水电站,泰国在东北部建了 23 个工业园区,这些项目每年要消耗 400 亿立方米的水,导致下游湿地供水不足;柬埔寨和越南则依赖农业,柬埔寨 80% 的 Gdp 来自农业,越南的水稻出口曾占全球 15%,他们希望上游减少用水,保障下游灌溉;去年在金边召开的湄公河湿地保护会议,四国代表吵了 20 天,老挝代表说‘我们要发展,不能让水电站停摆’,越南代表反驳‘你们用水,我们的农民就要饿死’,最后只通过了一份没有约束力的‘保护宣言’,连资金分摊方案都没定下来。不过还好,上周四国环境部门和占族部落联名发来了求助函,用的是湄公河卫星的加密频道,里面特别提到想借鉴斯堪的纳维亚针叶林‘现代技术 + 传统智慧’的模式 —— 占族在湄公河湿地生活了上千年,有很多独特的经验,比如老挝占族的‘湿地休耕期’,他们会根据湄公河的汛期,在雨季过后让湿地休耕 3 个月,期间不种植、不捕鱼,让土壤和生物恢复;柬埔寨占族的‘红树林种植法’,他们知道在潮间带的哪个位置种红树林成活率最高,株距要留多少才能抵御风浪;越南占族的‘潮汐渔栅’,用竹子和藤条在潮沟里搭建渔栅,既能捕鱼,又不破坏水生生物 —— 这些经验如果能和现代技术结合,或许能解决问题。”

陈守义听完,立刻走到办公桌前,拿起加密电话拨通了赵叔的号码。听筒里传来水生植物培育系统的 “哗哗” 声,还有设备测试的 “滴滴” 声,显然赵叔正在实验室忙碌。“赵叔,紧急任务,组建湄公河流域湿地修复团队。” 陈守义的声音格外坚定,“技术方面,以我们长江中下游的湿地修复技术为基础,融合泰国的洪水治理和越南的红树林培育技术,但要重点解决两个问题:一是环境适配,湄公河流域全年高温高湿,年均气温 28c-32c,湿度超过 90%,雨季降水量 2000 毫米以上,还有登革热蚊子和水葫芦这种入侵物种,设备必须能在这种环境下稳定运行 —— 外壳要用玻璃钢,耐酸碱、防蚊虫啃咬,内部加防潮散热系统,核心部件的工作温度

↑返回顶部↑

温馨提示:亲爱的读者,为了避免丢失和转马,请勿依赖搜索访问,建议你收藏【格格党】 www.g3zw.com。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

请勿开启浏览器阅读模式,可能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