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68章 粤语诗道德度嘅德的诗学解构与哲学意蕴探析(2 / 5)
家“中庸之道”
的思想不谋而合,孔子言“过犹不及”
,江河湖水的“度”
,正是对“中庸”
理念的诗化表达。
而最后一句“海洋岂会冇量?”
以反问的句式打破了前文对“量”
与“度”
的界定,海洋作为水的终极形态,其“量”
是无限的、不可丈量的,这又回归到老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
的哲学境界,完成了从“有限之德”
到“无限之道”
的升华。
这种意象的递进并非简单的叠加,而是形成了一种辩证的张力。
泉水、溪水、江河湖水的“有流”
“有量”
“有度”
,是对“德”
的具体诠释,体现了“德”
的规范性与有限性;而海洋的“冇量”
,则是对“道”
的终极追问,展现了“道”
的无限性与越性。
二者看似矛盾,实则统一,正如《道德经》中“道生之,德畜之”
的论述,“道”
是万物的本源,具有无限性,而“德”
是“道”
在具体事物上的体现,具有有限性,树科通过水意象的层层递进,将这一抽象的哲学关系转化为可感的诗意图景,实现了“理”
与“情”
的完美融合。
三、哲学命题的诗化表达:“道”
“德”
“度”
的辩证关系探析
诗歌的标题《道德度嘅德》直接点明了核心命题——“道”
“德”
“度”
,这三个概念并非孤立存在,而是形成了一个相互关联、相互阐释的哲学体系。
在传统哲学中,“道”
与“德”
的关系始终是核心议题,老子《道德经》开篇便言“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将“道”
界定为越语言与概念的终极存在,而“德”
则是“道”
的体现,《管子?心术上》中“德者,道之舍”
的论述,便明确了“德”
是“道”
的载体。
树科的诗歌,正是在传统哲学的基础上,引入“度”
的概念,构建了“道—德—度”
的三元辩证关系。
诗歌第一小节“道嘅道冇道道嘅德有道道嘅冇限德有形容”
,直接阐释了“道”
与“德”
的区别与联系。
“道嘅道冇道”
,呼应老子“道可道,非常道”
,指出可以用语言表述的“道”
并非永恒的“道”
,“道”
的本质是越语言与概念的,因此是“冇道”
(无法用固定的“道”
来界定);“道嘅德有道”
,则表明“德”
是“道”
的具体体现,是可以被认知、被形容的,因此是“有道”
。
这种对比,清晰地展现了“道”
的无限性与“德”
的有限性之间的辩证关系。
而“度”
的引入,则为“道”
与“德”
的关系提供了新的阐释维度。
“度”
既是衡量“德”
的标准,也是连接“德”
与“道”
的桥梁。
在诗歌第二小节中,“溪水有量”
“江河湖水有度”
,这里的“量”
与“度”
都是对“德”
↑返回顶部↑
温馨提示:亲爱的读者,为了避免丢失和转马,请勿依赖搜索访问,建议你收藏【格格党】 www.g3zw.com。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
请勿开启浏览器阅读模式,可能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