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56章 多维视野下的存在之思(2 / 5)
”
是主动的拒绝感知,“睇唔到”
则是因认知能力限制而无法感知,三者层层递进,全面地展现了感知的局限性。
正如康德所言,人对世界的认知受到先天范畴的限制,总有一些事物出了人的感知能力范围,成为“物自体”
,无法被完全认知。
树科在此处正是以粤语的口语化表达,道出了康德哲学中“物自体不可知”
的深刻命题,让深奥的哲学思想变得通俗易懂。
诗的结尾“啱啱瞓醒咗散步,噈话喺沐浴晚霞……”
,则将哲学思考拉回到日常生活场景中。
“啱啱瞓醒咗”
(刚刚睡醒)是一种混沌初开的状态,“散步”
是身体与世界的互动,“沐浴晚霞”
则是对美好景象的感知。
在这种日常情境中,“存在”
不再是抽象的哲学概念,而是与“散步”
“晚霞”
这些具体的生活体验紧密相连。
诗人以这种方式暗示,存在的意义并非只存在于高深的哲学思辨中,更蕴含在平凡的生活感知里。
这种从抽象到具象的回归,不仅让诗歌的哲思更具温度,也体现了中国传统哲学中“知行合一”
“体用不二”
的思想精髓——认知与实践、本质与现象本就是不可分割的整体。
二、科学维度:认知与规律的博弈之思
如果说《哲学嘅波粒二象性》探讨的是存在与感知的宏观关系,那么《科学嘅波粒二象性》则将视角转向了科学认知的微观领域,聚焦于“波粒二象性”
这一物理学概念本身,展现了科学认知过程中确定性与不确定性的辩证关系。
诗中“睇到咗,噈有咗”
一句,精准地概括了科学研究中观察与结论的关系。
在物理学中,尤其是量子力学领域,观测行为会对被观测对象产生影响,这就是着名的“观测者效应”
。
海森堡不确定性原理指出,无法同时精确测量粒子的位置和动量,观测行为本身会改变粒子的状态。
树科以“睇到咗,噈有咗”
这种直白的表述,生动地诠释了这一原理——当科学家“睇到”
(观测到)粒子的某种状态时,这种状态才在科学认知层面“有咗”
(存在);若未观测到,粒子的状态则处于一种不确定的叠加态。
这种表述不仅符合量子力学的基本理论,更以方言的口语化特点,让普通人也能感受到量子世界的奇妙之处。
“猫哈,狗哈,生生猛猛……”
此处的“猫”
“狗”
与前一诗中的“猫”
“狗”
形成呼应,但内涵却有所不同。
前一诗中的“猫”
“狗”
是作为存在的载体,而此处的“猫”
“狗”
则可理解为科学研究中的实验对象或观察样本。
“生生猛猛”
在粤语中形容生物充满活力、状态良好,诗人用这一词语来描述观测到的对象,既表现了科学研究中对事物真实状态的追求,也暗示了科学认知所面对的是一个鲜活、动态的世界,而非静止、僵化的模型。
这种对科学研究对象的鲜活呈现,打破了人们对科学的刻板印象,让科学不再是冰冷的公式与数据,而是与生动的现实世界紧密相连。
“睇唔到,冇有睇,噈猜测嘅概率啦规律啦,咪浪费意识嗱……”
则深入探讨了科学认知中的不确定性与规律性的关系。
当无法“睇到”
(观测到)事物的具体状态时,科学家便会通过“猜测嘅概率”
(概率推测)和“规律”
↑返回顶部↑
温馨提示:亲爱的读者,为了避免丢失和转马,请勿依赖搜索访问,建议你收藏【格格党】 www.g3zw.com。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
请勿开启浏览器阅读模式,可能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