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57章 存在的测不准原理(2 / 2)
种语法量子化处理,令人想起苏轼《琴诗》"
若言琴上有琴声"
的悖论美学,但树科通过方言语法实现了更彻底的量子化转码——"
黑白,真假,性质喺二元嘅认识论呢度吧"
这样的诗句,实则是用粤语判断句的模糊性("
吧"
字结尾),对笛卡尔二元论进行的方言解构。
【第五章:冷热意象的量子隧穿】
诗中"
啱啱瞓醒咗散步"
与"
沐浴晚霞"
的温差意象,构成量子隧穿效应的诗学隐喻。
岭南的温热生活场景(晚霞)与量子物理的冷峻概念(波粒二象性)之间的能量差,通过粤语特有的体温式表达("
生生猛猛"
)实现诗学层面的量子隧穿。
这种冷热意象的转换,既延续了张岱《湖心亭看雪》的温差美学,又暗合埃尔温·薛定谔《生命是什么》中关于负熵的诗意想象。
粤语特有的体感词汇成为连接宏观温暖与微观寒冷的诗意桥梁。
【第六章:时空维度的诗学卷曲】
诗歌标题"
n维"
暗示的多维空间,与粤语保存的古汉语时空观念形成有趣对话。
在"
粤北韶城沙湖畔"
这个具体坐标中,"
政学"
篇的"
方向同目标"
不再只是物理矢量,更是黄遵宪《人境庐诗草》以来岭南诗歌特有的时空政治学。
树科通过粤语特有的方位词"
喺度呢度"
,实现了从三维地理空间向n维诗学空间的卷曲,这个过程类似弦理论中卡-丘空间的紧致化,但用的是粤语声韵的拓扑变换。
【结语:方言的诗学测不准原理】
这组诗最终证明:粤语作为一种声音系统,其本身就是波粒二象性的完美喻体——声调是粒子性的,语调是波动性的。
当诗人在2o25年的韶关用这种古汉语的"
活化石"
书写量子物理时,他其实在演示一种诗学版的惠勒延迟选择实验:观测行为(睇)不仅影响现在,更通过方言的时间弹性重构过去。
这种通过方言实现的量子诗学,比宇文所安《追忆》中的古典阐释更贴近当代物理学的时空观念,也为现代汉诗开辟了新的维度。
在"
诗国行"
的宏大命题下,树科用粤语完成的这场诗学实验,或许预示了汉语诗歌在未来时空的某种存在态——既是波的弥漫,也是粒的凝聚。
↑返回顶部↑
温馨提示:亲爱的读者,为了避免丢失和转马,请勿依赖搜索访问,建议你收藏【格格党】 www.g3zw.com。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
请勿开启浏览器阅读模式,可能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