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41章 解构维度与存在的诗性思辨(2 / 5)

加入书签

p>的理念不谋而合,只不过树科将“具体事物”

替换为“方言符号”

,将“抽象情感”

拓展为“抽象认知”

,为诗歌的意象建构提供了新的可能。

二、逻辑思维的诗性呈现:从科学维度到存在追问的递进

《真嘅假嘅》最显着的特征之一,是其对“逻辑思维”

的自觉追求与诗性呈现。

诗歌开篇即围绕“维度”

展开层层递进的思考:从“一维”

的线,到“二维”

的平面,再到“四维”

的立体与时间,进而延伸至“五维六维七八九十、十一维……”

乃至“n维”

,形成了一条清晰的逻辑链条。

这种逻辑递进并非简单的科学概念罗列,而是通过诗性语言的包装,将理性思考转化为富有节奏感与画面感的诗句,实现了“逻辑与诗性的共生”

从科学哲学的角度来看,诗歌中对“维度”

的思考,与现代物理学中的维度理论形成了巧妙的呼应。

爱因斯坦的相对论提出“四维时空”

概念,将空间的三维与时间的一维结合,打破了传统的绝对时空观;而弦理论则进一步提出了十维或十一维空间的假说,试图统一量子力学与相对论之间的矛盾。

树科在诗歌中提及“五维六维七八九十、十一维……”

“嘟话去到n维”

,显然并非偶然的数字堆砌,而是对现代物理学前沿理论的诗性回应。

但与科学研究不同的是,诗歌并未陷入对维度理论的技术性探讨,而是以“符合逻辑思维?”

这一疑问,将思考从科学层面引向了哲学层面——当人类的理性思维不断拓展维度的边界时,这种“符合逻辑”

的认知方式,是否真的能够穷尽世界的本质?

这种对逻辑思维的反思,在诗歌的后半部分得到了进一步深化。

“唔知嘅存在唔知有几多维度?”

两句,以连续的疑问打破了前文对维度的线性思考,将“维度”

从一个科学概念转化为一个关于“存在”

的哲学命题。

这里的“唔知嘅存在”

(未知的存在),既可以指人类尚未现的维度,也可以指越理性认知的客观实在。

从哲学史上来看,这种对“未知存在”

的追问,可追溯至康德的“物自体”

理论——康德认为,人类的认知能力受限于感性直观与知性范畴,无法认识“物自体”

的本质;而树科在诗歌中则以更具诗性的方式,表达了对人类认知边界的困惑与敬畏。

“唔知嘅喺真嘅噈似冇嘅嘟喺有嘅……”

一句,更是将这种困惑推向了极致:未知的是否就是真实的?不存在的是否其实是存在的?这种充满辩证色彩的思考,既符合逻辑思维的递进规律,又越了形式逻辑的局限,进入了辩证逻辑与诗性哲思的交融领域。

值得注意的是,诗歌中逻辑思维的诗性呈现,并非通过枯燥的议论或抽象的概念堆砌,而是通过具体的意象与生动的语言实现的。

“嘻嘻,冇行过嘅路噈行行过嘅路喺度散步……”

作为诗歌的结尾,以一种轻松诙谐的语气,将前文对维度与存在的深刻思考,转化为对生活实践的诗意指引。

“冇行过嘅路噈行”

(没走过的路就走),既是对未知领域的勇敢探索,也是对人类认知边界的主动突破;“行过嘅路喺度散步”

(走过的路在散步),则以拟人的手法,赋予“已认知的世界”

以新的生命与意义——即使是熟悉的事物,只要以新的视角去审视,也能现新的价值。

这种将理性思考与生活实践相

↑返回顶部↑

温馨提示:亲爱的读者,为了避免丢失和转马,请勿依赖搜索访问,建议你收藏【格格党】 www.g3zw.com。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

请勿开启浏览器阅读模式,可能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