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41章 解构维度与存在的诗性思辨(1 / 5)
《真嘅假嘅》(粤语诗)
文树科
线唔系线
讲喺一维……
平面唔系平面
话喺二维……
立体唔系立体
讲话同埋时间四维……
仲有五维六维
七八九十、十一维……
嘟话去到n维
符合逻辑思维?
唔知嘅存在
唔知有几多维度?
唔知嘅喺真嘅
噈似冇嘅嘟喺有嘅……
嘻嘻,冇行过嘅路噈行
行过嘅路喺度散步……
《诗国行》(粤语诗鉴赏集)2o2586粤北韶城沙湖畔
解构维度与存在的诗性思辨
——树科粤语诗《真嘅假嘅》赏析
文阿蛋
在当代粤语诗歌创作领域,树科的《真嘅假嘅》以其独特的认知视角、精妙的逻辑架构与浓郁的方言韵味,构建了一座连接科学理性与诗性哲思的桥梁。
这诗作于2o25年8月6日粤北韶城沙湖畔,收录于《诗国行》粤语诗鉴赏集,既承载着岭南地域文化的基因,又对人类认知边界、维度存在等根本性命题展开了深刻追问。
从文学鉴赏的维度出,我们可通过语言解构、逻辑溯源、哲思挖掘与文化解码四个层面,探寻这诗歌背后蕴含的丰富意涵,感受其在诗学表达上的创新价值与思想深度。
一、方言语言的诗性转化:打破认知惯性的符号重构
粤语作为岭南文化的核心载体,其独特的语音系统、词汇体系与语法结构,为诗歌创作提供了区别于普通话的表达张力。
《真嘅假嘅》开篇即以“线唔系线讲喺一维……”
打破了传统诗歌的语言范式,通过方言词汇的精准运用,构建了一个兼具理性与感性的认知空间。
从语言学角度来看,“唔系”
(不是)、“喺”
(是)等粤语常用词汇,在诗歌中不仅承担着语法功能,更成为了认知转换的符号——当“线”
不再被定义为“线”
,而是被赋予“一维”
的科学属性时,读者的认知惯性被打破,不得不以全新的视角重新审视日常事物与抽象概念之间的关系。
这种方言语言的诗性转化,并非简单的地域文化展示,而是对诗歌表达边界的拓展。
正如闻一多在《诗的格律》中所言:“诗的实力不独包括音乐的美(音节)、绘画的美(词藻),并且还有建筑的美(节的匀称和句的均齐)。”
《真嘅假嘅》在方言运用中,既保留了粤语口语的自然韵律,如“平面唔系平面话喺二维……”
中“面”
与“维”
的押韵,形成了流畅的语音节奏;又通过“嘟话”
(都说)、“噈似”
(就像)等方言虚词的运用,营造出一种日常对话式的亲切感,让深奥的维度理论变得可感可知。
这种“以方言为桥,连科学与诗”
的表达策略,使得诗歌既具有地域文化的独特性,又拥有跨越语言边界的思想穿透力。
进一步来看,诗歌中方言词汇与科学概念的碰撞,还产生了强烈的认知张力。
“立体唔系立体讲话同埋时间四维……”
一句中,“立体”
作为日常可见的空间概念,被“时间四维”
这一抽象的科学概念所解构,而“讲话同埋”
(说连同)这一充满粤语口语色彩的连接词,则在“立体”
与“四维”
之间搭建了一座认知桥梁,让读者在方言的熟悉感中,逐步接受并思考抽象的科学命题。
这种表达方式,与艾略特“客观对应物”
理论中“用具体事物表现抽象情感”
< ↑返回顶部↑
温馨提示:亲爱的读者,为了避免丢失和转马,请勿依赖搜索访问,建议你收藏【格格党】 www.g3zw.com。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
请勿开启浏览器阅读模式,可能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