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28章 诗学镜像中的方言突围(2 / 2)

加入书签

无物"

的当代回应,又暗含拉康镜像理论的批判维度——当电视信号取代自然经验,"

心心"

便成为被电子殖民的存在领域。

这种思考路径与柄谷行人在《日本现代文学的起源》中分析的"

内面现"

形成有趣对话。

树科通过粤语特有的"

嘟喺"

(都是)这种绝对化表述,将佛教"

万法唯心"

的古老命题转化为对影像暴政的抵抗。

正如诗中所暗示的,在"

电模电样"

的时代,或许唯有坚持方言的"

冇形冇状"

,才能守护住那个不被像素化的本真世界。

四、冷媒介中的热思考

从媒介学视角审视,这诗本身就是个精妙的传播装置。

诗人用粤语这种"

高语境语言"

(爱德华·霍尔语)来解构电视这种"

热媒介"

,形成类似阿多诺所说的"

否定辩证法"

当"

信息"

被形容为"

电模电样"

时,粤语中"

模"

与"

样"

特有的[ou]-[??]韵尾滑动,恰如其分地模拟了数字信号传输中的失真状态。

这种语言自觉让人想起布朗肖在《文学空间》中的论断:"

写作就是与词语的陌生性遭遇"

树科通过"

嘟喺精物"

这样的方言表达,将庄子"

物化"

思想注入对现代性的批判中——当所有情感都被编码为"

哭笑"

的电子信号时,粤语诗歌反而成为保存人类感受力的"

冷媒介"

五、结论:方言作为方法

《相由心生》最终呈现的,是方言诗学在数字时代的先锋意义。

当普通话写作日益陷入"

电模电样"

的同质化危机时,粤语特有的词汇库存和声调系统,反而为诗歌提供了抵抗符号暴力的语言学武器。

这诗最深刻的启示或许在于:在影像泛滥的时代,真正的"

相由心生"

,恰恰需要回到方言这个"

心心"

的原点。

↑返回顶部↑

温馨提示:亲爱的读者,为了避免丢失和转马,请勿依赖搜索访问,建议你收藏【格格党】 www.g3zw.com。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

请勿开启浏览器阅读模式,可能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