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17章 在粤语的肌理中叩问生存(2 / 5)
时的破坏力——当“嚣张嘅欲火”
烧向“草原、大海洋、大太空”
,烧向“林地,岛屿,蓝天”
,那些原本舒缓宁静的景象瞬间被“烽烟”
笼罩,“遮住日月”
,这种语音节奏的变化,让读者在朗读中便能感受到情感的起伏,加深对诗歌意境的理解。
方言诗歌的创作,关键在于如何避免方言的局限性,实现方言与诗性的转化。
树科在这诗中做得极为出色,他没有刻意堆砌粤语词汇,而是让粤语自然地融入诗歌的血脉。
正如王力在《汉语诗律学》中所言:“诗歌的语言,贵在自然,不在雕琢。”
树科的粤语运用,正是“自然”
的体现,他让粤语的词汇、语音为诗歌的主题服务,让方言不再是阻碍理解的壁垒,而是成为增强诗歌表现力的工具。
对于懂粤语的读者而言,能直接感受到方言带来的亲切感与韵律美;对于不懂粤语的读者,通过注释等方式理解词汇后,依然能感受到诗歌中蕴含的情感与思想,因为诗歌的核心主题——生存危机,是越方言界限的人类共同关切。
二、意象建构:从自然到人类的危机图景
意象是诗歌的灵魂,诗人通过意象的选择与组合,构建出独特的诗歌意境,传递出内心的情感与思想。
《丛林度嘅奔腾》中,树科选取了一系列自然意象与人类意象,通过意象的叠加与碰撞,描绘出一幅从自然到人类的危机图景。
(一)自然意象:被“欲火”
吞噬的家园
诗中的自然意象丰富而具体,从“阴森森度嘅搏杀”
开始,到“大草原、大海洋、大太空”
,再到“林地,岛屿,蓝天”
“日月”
,这些意象涵盖了陆地、海洋、天空,构成了一个完整的自然世界。
然而,这个自然世界并非宁静祥和,而是充满了“搏杀”
与“欲火”
。
“阴森森度嘅搏杀”
,开篇便为自然世界定下了残酷的基调。
“阴森森”
描绘出环境的幽暗,营造出压抑的氛围,而“搏杀”
则直接点出自然世界中弱肉强食的法则。
这里的“搏杀”
,既可以理解为自然界中生物之间的生存竞争,如狮子捕食羚羊、鲨鱼追捕小鱼等,这是自然的本能;但结合后文“单单话嗰种我哋嘅弱肉强食闹剧”
,“我哋”
(我们)一词的出现,将自然的“搏杀”
与人类的“弱肉强食闹剧”
联系起来,暗示自然的“搏杀”
或许是本能,而人类的“弱肉强食”
则是“闹剧”
,是人为制造的灾难。
接着,诗人描绘了“嚣张嘅欲火焚身”
,“欲火”
是一个抽象的意象,但诗人将其具象化,让它“焚身”
,并烧向“大草原、大海洋、大太空”
,烧向“林地,岛屿,蓝天”
。
这里的“欲火”
,显然是人类的欲望之火——对资源的掠夺欲、对权力的掌控欲、对利益的追逐欲。
当这种“欲火”
失去控制,便开始吞噬自然:“烧咗林地,岛屿,蓝天”
,曾经的绿色林地化为焦土,美丽的岛屿被破坏,湛蓝的天空被“烽烟”
遮蔽,“遮住日月”
,整个世界陷入黑暗。
这些自然意象的选择,并非随意为之,而是具有象征意义。
“大草原”
象征着广袤的陆地生态,“大海洋”
象征着海洋生态,“大太空”
则象征着人类探索的外层空间,而“
↑返回顶部↑
温馨提示:亲爱的读者,为了避免丢失和转马,请勿依赖搜索访问,建议你收藏【格格党】 www.g3zw.com。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
请勿开启浏览器阅读模式,可能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