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00章 粤语诗作的在地性与验性(1 / 2)
【文学鉴赏】粤语诗作的在地性与验性
——以树科《张家界嘅印象》为例
文元诗
摘要:粤语诗歌作为汉语诗学的地方性书写,既承袭古典诗词的意境传统,又融合现代语言实验精神。
树科创作于2o25年的《张家界嘅印象》以三组意象群构建出天人互观的哲学图景,通过粤方言特有的音韵节奏与语法结构,实现从地域性表达向普遍性诗意的升华。
本文将从语言符号的在地属性、山水书写的验维度、现代性反思的寓言结构三个层面展开分析,结合岭南诗学传统与当代方言写作潮流,探讨该作品在汉语新诗谱系中的特殊价值。
一、方言入诗的音韵政治与在地表达
粤语诗歌写作自清末黄节、梁启等已开先声,至21世纪形成独特的"
岭南诗语体系"
。
树科此作采用粤语口语词"
嘅"
(的)、"
嚟"
(来)、"
噈"
(就)等虚词构建节奏,通过"
人嚟山山嚟人"
的顶真句式形成语音回环。
这种处理既延续了《诗经》重章叠句的复沓美学,又暗合91ittnste"
语言游戏说"
的在地性规则——方言词汇在这里不仅是表意工具,更是重构认知框架的媒介。
"
嘟成仙"
中的语气词"
嘟"
(都)以轻声化处理消解了"
羽化登仙"
的庄重感,制造出俚俗与崇高的张力。
这种语言策略令人想起黄遵宪"
我手写我口"
的诗界革命主张,但树科更进一步:他通过"
达嘅故事"
这类现代粤语常用词,将商业社会的价值体系植入自然景观,使五行学说(金木水火土)从哲学概念蜕变为消费时代的隐喻符号。
二、天人互观结构中的道家美学现代转型
诗歌前段构建的"
人山互化"
意象,实为《庄子·齐物论》"
物化"
思想的现代变奏。
但不同于古典山水诗的单向度审美主体(人观山),树科创设了双向互动结构:"
人嚟山"
是客体主体化的认知过程,而"
山嚟人"
则暗含自然对人类文明的反向审视。
这种辩证观法令人想起柳宗元《始得西山宴游记》"
心凝形释,与万化冥合"
的境界,但更强调现代性语境中主客体的相互重构。
"
通天门,门天通"
的回文句式绝非文字游戏,其深层对应着《道德经》"
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的宇宙观。
然而诗人刻意以"
曲路?缆车?"
的现代交通工具质疑"
直道"
的存在,这种诘问本质上是对《周易》"
直方大"
传统空间哲学的解构。
张家界天门山的自然奇观在此成为存在主义的隐喻场域——人类始终在寻找直达本体的路径,但现代文明提供的解决方案(缆车)反而遮蔽了本真性的体验。
三、五行意象的祛魅与当代精神困境寓言
诗歌中段"
金木水火土"
的运用极具颠覆性。
本应代表宇宙基本元素的五行被置于"
达嘅故事"
语境中,蜕变为物质欲望的象征符号。
这种改写实则延续了屈原《天问》对传统宇宙观的质疑精神,但将诘问对象转向现代消费社会。
↑返回顶部↑
温馨提示:亲爱的读者,为了避免丢失和转马,请勿依赖搜索访问,建议你收藏【格格党】 www.g3zw.com。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
请勿开启浏览器阅读模式,可能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