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00章 粤语诗作的在地性与验性(2 / 2)
>
值得注意的是粤语"
诱惑"
一词的音ja??91?k?自带嗡鸣感,语音层面就强化了欲望的缠绕性。
"
路人"
意象的选择颇具深意。
不同于"
旅客行者"
等传统称谓,"
路人"
暗示着无根性与瞬时性,精准捕捉现代旅游业的本质——人们不再是寻求天人合一的修道者,而是被资本叙事"
诱惑"
的过客。
这与陶渊明"
采菊东篱下"
的定居式田园体验形成尖锐对比,揭示出后现代社会的精神漂泊状态。
四、粤语诗学的音义耦合实验
该作品在音韵安排上暗藏玄机。
三节诗分别采用阳平(仙)、去声(路)、阴平(通)作结,形成"
上升-坠落-拔"
的声调曲线。
尤其末句"
直道"
以入声字收尾,急促的闭音节模拟了路径中断的愕然感。
这种音义耦合令人想起沈约"
四声八病"
说对语音象征性的探索,但树科通过方言特有音素(如咝擦音"
噈"
)进一步强化了听觉维度。
粤语句式特有的倒装结构(如"
门天通"
)制造了语法陌生化效果,这种处理既符合张家界地貌的奇崛特质,又应和了俄国形式主义倡导的"
阻拒性"
原则。
但诗人的高明之处在于:方言语法不是为陌生化而陌生化,而是与道家"
反者道之动"
的逆向思维形成深层同构。
五、新岭南诗派的时空辩证法
该诗收录于《诗国行》2o25年鉴赏集,这个时间节点值得玩味。
在全球化与在地化激烈博弈的21世纪中叶,树科的创作实则回应了宇文所安提出的"
地方世界的宇宙性"
命题。
诗中"
通天门"
既是张家界实景,又是连接俗世与越界的象征;"
缆车"
代表现代科技,却与"
曲路"
传统意象并置——这种时空交错的手法构建出张颐武所称的"
跨时空对话装置"
。
值得注意的是诗集编纂地点"
湘省澧江畔"
的地理信息。
湘粤文化在屈原《湘夫人》时代就已交融,树科以粤语写湘西山水,实则打破文化地理的行政区划,用诗语重建了楚粤文脉的精神纽带。
这种创作取向与余光中《乡愁》的跨地域书写一脉相承,但更强调方言作为文化基因的能动性。
结语:树科《张家界嘅印象》通过粤语的诗化运用,在十二行短制中构建了多重辩证结构:人与山、古与今、俗与仙、曲与直。
其价值不仅在于延续了瘂弦《深渊》以来方言诗歌的实验精神,更开创了"
在地的验性"
写作范式——根植于方言土壤,却指向人类普遍的存在困境。
该作品提示我们:新诗的本土化转型未必需要回归古典语汇,反而可以通过激活地方语言的现代潜能,在音义耦合中开拓汉语诗性的新维度。
↑返回顶部↑
温馨提示:亲爱的读者,为了避免丢失和转马,请勿依赖搜索访问,建议你收藏【格格党】 www.g3zw.com。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
请勿开启浏览器阅读模式,可能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