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70章 市井烟火里的诗性觉醒(4 / 7)
体现——它以有限的叙事,传递无限的生活意趣,让读者在会心一笑后,联想到自己生活中类似的小意外,从而产生情感共鸣。
三、生活情感的本真表达:从嗔怪自嘲到热爱接纳
诗歌的本质是情感的表达,而《长沙嘅眼泪》最动人之处,在于其情感的“本真性”
——它没有刻意拔高生活,也没有刻意煽情,而是以一种幽默、自嘲的态度,表达对生活中小意外的接纳与热爱。
这种情感,不是宏大的家国情怀,也不是深沉的离愁别绪,而是一种“市井情感”
——真实、朴素、充满烟火气,却更能打动人心,因为它源自每个人都经历过的生活日常。
诗中的情感核心,是“嗔怪中的包容”
。
“哎呀呀,呢锅嘢畀佢呃到”
一句,“哎呀呀”
是粤语中常用的感叹词,带有惊讶与嗔怪的语气;“畀佢呃到”
(被他骗到)则直接点出诗人的感受。
但这种嗔怪,没有愤怒,更没有怨恨,反而带有一丝幽默与无奈——仿佛是朋友间的玩笑,而非真正的指责。
这种“嗔怪”
,让诗人的形象变得鲜活可爱:他不是一个斤斤计较的人,而是一个能从生活小意外中现趣味的人。
这种情感,让人联想到陶渊明的《归去来兮辞》:“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
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
陶渊明以豁达的态度面对人生的选择,树科则以幽默的态度面对生活的小意外,二者都展现出一种“接纳生活”
的智慧。
诗中的另一种情感,是“狼狈中的快乐”
。
“成身湿咗,成头滴水,对眼泪汁”
,这是一种狼狈的状态——吃辣吃到满头大汗、眼泪直流,换作旁人,或许会感到尴尬或不快,但诗人却将这种狼狈写进诗里,没有丝毫掩饰。
这种“不掩饰”
,正是情感本真的体现——诗人接纳自己的狼狈,甚至能从这种狼狈中找到乐趣。
这种情感,与苏轼的“一蓑烟雨任平生”
有着异曲同工之妙:苏轼在雨中漫步,不畏风雨,享受自然;树科在吃辣后狼狈不堪,却不抱怨,反而以诗记录。
二者都展现出一种“随遇而安”
的生活态度,这种态度,不是消极的妥协,而是积极的接纳——接纳生活中的不完美,接纳意外,才能从中现快乐。
更深层次来看,这诗的情感,是对“市井生活的热爱”
。
诗人选择“黄泥街夜市嘅大排档”
作为场景,选择“凤爪同埋鸡肶”
作为食物,选择“讲粤语的老板”
作为人物,这些都是市井生活的典型元素。
诗人没有对这些元素进行美化,而是如实记录——老板可能因为忙碌或疏忽,没有真正做到“免辣”
;诗人可能因为一时大意,没有当场试吃;这些都是市井生活中常见的小插曲。
但诗人却从这些小插曲中现了诗性,将其写进诗里,这本身就是对市井生活的热爱。
正如老舍在《茶馆》中通过一个茶馆展现市井生活的百态,树科则通过一诗展现市井生活的趣味,二者都对市井生活充满了深情,因为他们知道,市井生活虽不完美,却充满了真实的生命力。
这种对生活的热爱,还体现在诗人对“细节的珍视”
。
诗中记录的每一个细节——“一再话紧要免辣”
“嘟睇住佢冇放红嘅”
“返到酒店食”
“成身湿咗”
,都是生活中微不足道的小事,但诗人却将它们一一记录,仿佛这些小事是值得珍藏的回忆。
这种“珍视细节”
的态度
↑返回顶部↑
温馨提示:亲爱的读者,为了避免丢失和转马,请勿依赖搜索访问,建议你收藏【格格党】 www.g3zw.com。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
请勿开启浏览器阅读模式,可能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