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65章 以方言为钥启亲情之扉(3 / 5)
情感叩问。
从“今”
的视角来看,母亲如今的衰老与无助,让诗人心疼不已;而从“昔”
的视角来看,子女幼时的依赖与懵懂,却让诗人意识到:当年的母亲,或许也像如今的自己一样,在照料子女的过程中,承受着辛劳与牵挂,只是那时的我们,无法感知母亲的心境。
这种今昔对比,打破了亲情中“单向付出”
的固有认知——母亲在子女幼时付出了无私的爱与照料,而当母亲年老时,子女便成了母亲的依靠。
但诗人并未停留在“回报”
的层面,而是进一步叩问:我们是否真正理解母亲的心境?当年母亲照料我们时的牵挂与辛劳,我们是否能够体会?如今母亲看着我们时的“心泣”
,我们是否能够读懂?
这种情感表达,让诗歌的内涵更加丰富。
它不再是简单的“孝亲”
主题,而是上升到对亲情中“理解”
与“共情”
的思考。
正如史铁生在《我与地坛》中,通过回忆母亲在他瘫痪后默默的陪伴与照料,叩问自己当年为何没有理解母亲的痛苦与牵挂,树科也以今昔对比的视角,叩问着每一位读者:在亲情中,我们是否只关注到自己的需求,而忽略了亲人的心境?我们是否能够真正做到“将心比心”
,站在亲人的角度去感受他们的情感?这种叩问,让诗歌的情感更具深度与广度,引读者的强烈共鸣。
三、意象营造:平凡事物的象征意义,传递细腻的生命感悟
意象是诗歌的灵魂,好的意象能够将抽象的情感转化为具体的形象,让读者在感知形象的过程中,体会诗人所要表达的情感与思想。
《将心畀心》中,诗人并未使用华丽的意象,而是选取了生活中最平凡的事物——床、林荫道、阳光、童车,通过对这些平凡事物的描绘,赋予它们丰富的象征意义,传递出细腻的生命感悟。
“床”
是诗中第一个重要的意象。
诗的第二节开篇便写道:“佢成日大多瞓喺床度”
。
对于年老体衰的母亲而言,床不再是休息的场所,而是束缚自由的“牢笼”
。
母亲大部分时间都躺在床上,无法像正常人一样行走、活动,床成了母亲衰老与无助的象征。
这个意象让人不禁联想到鲁迅《祝福》中祥林嫂最后的处境——祥林嫂在临死前,也是蜷缩在冰冷的床上,床同样成为了她悲惨命运的象征。
虽然《将心畀心》中的母亲没有祥林嫂那样的悲惨遭遇,但“床”
所象征的生命的无力与脆弱,却是相似的。
诗人通过“床”
这个意象,让读者直观地感受到母亲衰老的残酷,也为后文的情感叩问埋下伏笔。
“林荫道”
与“阳光”
是诗中另一组重要的意象。
“仲会推推佢喺林荫道晒晒晒晒佢嘅迟钝,晒晒佢嘅眼光……”
林荫道本是充满生机与宁静的地方,阳光本是温暖、光明的象征,代表着生命的希望。
但在诗人的笔下,林荫道与阳光的意义却生了转变——它们不再是生机与希望的象征,而是成为了映照母亲衰老的“镜子”
。
阳光照在母亲身上,却“晒晒佢嘅迟钝,晒晒佢嘅眼光”
,将母亲的衰老与无助暴露无遗。
这种反差,让读者深刻感受到生命的矛盾:即使在充满生机的环境中,衰老与死亡依然是无法逃避的现实。
但同时,诗人也通过“推推佢喺林荫道晒晒”
这个细节,传递出一丝温暖——即使母亲已经衰老,护士(或子女)依然会带她去感受外界的阳光与空气,这份细微的照料,如同阳光一般,虽无法改变母亲衰老的现
↑返回顶部↑
温馨提示:亲爱的读者,为了避免丢失和转马,请勿依赖搜索访问,建议你收藏【格格党】 www.g3zw.com。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
请勿开启浏览器阅读模式,可能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