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53章 粤语诗圆的诗学赏析(5 / 7)

加入书签

/p>

四、哲思表达:从“圆”

的辩证到生活的本质(续)

“永恒”

与“短暂”

的辩证,在《圆》中并非引对生命流逝的悲叹,而是导向对当下价值的珍视。

“月嘅圆千万年”

一句,将月亮的时空维度拉至极致——它跨越王朝更迭、沧海桑田,始终以“圆”

的姿态在夜空驻守,成为人类文明中最恒定的视觉符号之一。

而人类个体的生命,相较于千万年的时光不过是转瞬即逝的星火。

这种对比本易催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

的怅惘,可诗人却以“心满圆月”

巧妙化解:当人的内心因团圆、安宁而充盈时,短暂的生命体验便能与永恒的月亮形成共鸣。

就像李白“举杯邀明月”

时,个体的孤独在与明月的对话中获得越时空的慰藉,《圆》中的“心满”

,也让短暂的人生瞬间拥有了对抗时光流逝的力量。

这种哲思,跳出了古典诗词中对时空的悲情审视,更贴合现代社会人们对“活在当下”

的精神需求。

“神话”

与“日常”

的辩证,则让《圆》的意象世界兼具浪漫色彩与烟火气息。

“白玉兔”

源自《淮南子》中“月中有兔捣药”

的古老神话,是古典文学里月亮浪漫特质的标志性符号,它承载着人类对宇宙的想象与对长生的向往;而“金蠄蟝”

(粤语中“青蛙”

的俗称)是田间河畔常见的生灵,“柴米油盐酱醋茶”

更是家家户户离不开的生活琐碎。

诗人将这两类看似无关的意象并置,打破了神话与现实的界限——月光既照耀着月宫中的玉兔,也洒在田埂上的青蛙身上;既见证着神话的浪漫,也陪伴着凡人的三餐四季。

这种融合,暗合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天人合一”

的理念:神话不是脱离生活的虚幻,而是生活理想的升华;日常也不是缺乏诗意的重复,而是神话落地的载体。

正如苏轼在《浣溪沙?细雨斜风作晓寒》中写下“人间有味是清欢”

,《圆》也在告诉读者:真正的诗意,就藏在神话与日常的交织里,藏在对平凡生活的热爱中。

从这些辩证关系出,《圆》最终指向对生活本质的追问与回答。

诗的结尾“衣食住行康乐美”

,看似是对生活基本需求的简单罗列,实则是诗人对“幸福”

的精准定义。

在物质主义盛行的现代社会,人们常常追求越生活本质的欲望,却忽略了“衣食无忧、住行安稳、身心健康、精神愉悦”

才是生活的根本。

而“月”

的意象,正是这种本质的见证者——它照耀着人们为“柴米油盐”

奔波的身影,也见证着人们“康乐美”

的幸福时刻。

这种对生活本质的回归,让《圆》越了单纯的写景抒情,成为一具有现实关怀的哲理小诗,为迷茫于快节奏生活的现代人提供了一份清醒的价值指引。

五、诗学价值与现实意义:短章中的大境界

《圆》的诗学价值,先体现在对“方言诗歌”

创作的突破。

长期以来,方言诗歌面临着“地域局限”

与“艺术表达”

的双重挑战:过于强调方言特色,易让非方言区读者产生理解障碍;若弱化方言特质,又会失去其独特的文化魅力。

而《圆》则巧妙地平衡了这两点:它选用“嘅”

“唔”

“嘟喺”

等粤语核心虚词,保留了粤语口语的鲜活感,让粤语区读者能瞬间产生共鸣;同时,诗中的核心意

↑返回顶部↑

温馨提示:亲爱的读者,为了避免丢失和转马,请勿依赖搜索访问,建议你收藏【格格党】 www.g3zw.com。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

请勿开启浏览器阅读模式,可能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