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35章 禅韵凝诗(3 / 8)

加入书签

p>

《菩提心身》中的“尘明尘明世,明世尘明尘”

,既没有否定“尘”

的存在,也没有将“明”

视为外在的追求,而是将“尘”

与“明”

融为一体,展现了“尘即是明,明即是尘”

的圆融境界,这既是对慧能“顿悟”

思想的继承,也是对神秀“渐悟”

思想的越,体现了禅宗“渐顿不二”

的深层智慧。

三、禅理溯源:承继五、六祖歌偈的思想脉络

《菩提心身》的副标题明确指出“写喺读五、六祖歌偈”

,表明诗作的创作直接受到五祖弘忍、六祖慧能歌偈的影响。

要深入理解《菩提心身》的禅理内涵,就必须追溯其与五、六祖歌偈的思想脉络,探寻其在禅宗思想传承中的位置。

(一)与五祖弘忍思想的关联:“心性本净”

的根基

五祖弘忍是禅宗五祖,他继承了四祖道信的“东山法门”

,主张“守心”

“观心”

,认为“心性本净,客尘所染”

(《楞伽师资记》),强调通过观照自心,去除烦恼的“客尘”

,从而回归本净的“心性”

弘忍的思想虽然尚未完全摆脱“渐悟”

的痕迹,但他将“心”

作为修行的核心,为慧能的“顿悟”

思想奠定了基础。

《菩提心身》中的“心身心菩提”

,正是对弘忍“心性本净”

思想的呼应。

弘忍认为,“心”

是本净的,如同明镜,只是被“客尘”

所染,才产生了烦恼;而修行的目的,就是去除“客尘”

,显现本净的心性。

《菩提心身》中的“心”

,既是被观照的对象,也是觉悟的本源——“心身心菩提”

,意味着通过对“心身”

的观照,能够体认到本具的“菩提”

,这与弘忍“观心见性”

的修行路径是一致的。

此外,弘忍在《最上乘论》中说:“若识自心见性,皆成佛道;若不识自心见性,皆成众生。”

强调“自心见性”

是成佛的关键,这一思想也在《菩提心身》中得到了体现。

诗作前两句围绕“心”

与“菩提”

展开,后两句围绕“尘”

与“明”

展开,从“身心”

到“世间”

,始终以“自心”

为核心,无论是“心身心菩提”

还是“明世尘明尘”

,都指向“自心觉悟”

这一根本,这正是对弘忍“自心见性”

思想的诗性转化。

(二)与六祖慧能思想的契合:“明心见性”

的顿悟智慧

如果说《菩提心身》与五祖弘忍的思想是“根基”

与“传承”

的关系,那么其与六祖慧能的思想则是“核心”

与“契合”

的关系。

慧能作为禅宗的实际创始人,以“明心见性”

的顿悟思想彻底改变了禅宗的展方向,其《坛经》中的诸多言论,如“自心是佛,更莫狐疑”

“一念悟时,众生是佛”

等,都成为禅宗的核心教义,而这些教义,在《菩提心身》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先,《菩提心身》中的“菩提心身心,心身心菩提”

,呼应了慧能“自心是佛”

的思想。

慧能在《坛经?般若品》中说:“佛是自性作,莫向身外求。

自性迷,佛即众生

↑返回顶部↑

温馨提示:亲爱的读者,为了避免丢失和转马,请勿依赖搜索访问,建议你收藏【格格党】 www.g3zw.com。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

请勿开启浏览器阅读模式,可能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