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35章 禅韵凝诗(4 / 8)
;自性悟,众生即佛。”
强调“佛”
不在身外,而在自心之中,“菩提”
作为“觉悟”
的象征,同样不在心身之外,而在身心之中。
《菩提心身》将“菩提”
与“心身”
交织在一起,正是对“自心是佛”
思想的具象化表达——“心身”
之中本具“菩提”
,无需向外寻求,只需反观自心,便可觉悟。
其次,《菩提心身》中的“尘明尘明世,明世尘明尘”
,呼应了慧能“烦恼即菩提”
的思想。
慧能认为,烦恼与菩提并非对立的两极,而是同一事物的不同层面——烦恼是未觉悟的菩提,菩提是已觉悟的烦恼。
他在《坛经?疑问品》中说:“烦恼即菩提,无二亦无别。”
《菩提心身》中的“尘”
代表烦恼,“明”
代表菩提,“尘明尘明世”
将“尘”
与“明”
交替出现,暗示了烦恼与菩提的相互转化;“明世尘明尘”
则进一步强调,即使在觉悟的境界中,“尘”
(烦恼)依然存在,但此时的“尘”
已不再是烦恼,而是觉悟的助缘,这正是“烦恼即菩提”
思想的诗性诠释。
最后,《菩提心身》的回环结构,呼应了慧能“圆融无碍”
的思想。
慧能的禅宗思想强调“不二”
,如“色空不二”
“凡圣不二”
“渐顿不二”
等,主张打破一切对立与分别,达到圆融无碍的境界。
《菩提心身》通过词语的重复与移位,构建起一个循环往复的结构,“菩提”
与“心身”
、“尘”
与“明”
、“世”
与“尘”
之间没有明确的界限,而是相互渗透、相互转化,这种结构本身就是“圆融无碍”
思想的体现,与慧能的“不二”
教义高度契合。
(三)对五、六祖歌偈的越:从“说理”
到“诗意”
的转化
五、六祖的歌偈虽然具有一定的文学性,但本质上仍是“说理”
的工具,其目的是为了传达禅理;而《菩提心身》则在继承五、六祖禅理的基础上,将“说理”
转化为“诗意”
,使禅理与诗性达到了高度的融合。
以慧能的“菩提本无树”
歌偈为例,这偈子通过否定“菩提树”
“明镜台”
等外在实体,来传达“自心本净”
的禅理,虽然语言简练,但仍带有明显的“论辩”
色彩——针对神秀的“渐悟”
思想,提出“顿悟”
的主张;而《菩提心身》则没有明确的论辩对象,而是通过意象的交织与结构的回环,让读者在品味诗歌的过程中自行体认禅理,如“菩提心身心”
,没有直接说“菩提在心中”
,而是通过“菩提”
与“心身”
的交织,让读者感受到“菩提与心身不二”
的境界,这种“不立文字而不离文字”
的表达方式,更符合禅宗“拈花微笑”
的传法传统,也更具诗性的魅力。
此外,五、六祖的歌偈多采用五言句式,语言较为平实,而《菩提心身》则采用粤语创作,借助粤语特有的音韵节奏,使诗歌更具音乐性。
粤语保留了较多的古汉语语音特征,如入声字,“身”
“心”
“尘”
“明”
“世”
温馨提示:亲爱的读者,为了避免丢失和转马,请勿依赖搜索访问,建议你收藏【格格党】 www.g3zw.com。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
请勿开启浏览器阅读模式,可能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