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18章 粤韵凝魂昆仑铸魄(3 / 5)

加入书签

连接起来——昆仑的光芒,只有心怀“冰心”

之人才能看见,这既是对“知音”

文化的传承,也是对现代人精神境界的期许。

正如南朝刘勰在《文心雕龙?神思》中所言:“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

树科在诗中所展现的,正是这种“情与景偕,意与象通”

的诗学境界,让昆仑意象在传统与现代的碰撞中,焕出新的精神光芒。

三、文化认同:方言与经典的对话,个体与民族的联结

在全球化语境下,方言诗歌的创作不仅是语言形式的创新,更是文化认同的重构。

《我哋嘅昆仑啊》以粤语为载体,将岭南文化与中原文化、边疆文化连接起来,在“方言—经典—民族”

的三重维度中,构建了完整的文化认同体系。

诗中“我哋”

(我们)的称谓,看似简单的方言代词,实则蕴含着强烈的“共同体意识”

——“我哋嘅昆仑”

不仅是诗人个人心中的昆仑,更是“我们”

(中华民族)共同的昆仑,这种称谓的选择,让诗歌的情感表达从“个人”

上升到“民族”

,完成了个体情感与民族情感的联结。

从岭南文化与中原文化的对话来看,粤语作为岭南文化的核心载体,其与中原文化的交融由来已久。

树科在诗中以粤语书写昆仑,正是这种文化交融的体现——岭南的“方言之韵”

与中原的“山河之魂”

相互碰撞,形成了独特的文化景观。

诗中“登高睇月近”

的诗句,既化用了王维“明月松间照”

的古典意境,又以粤语“睇”

(看)的口语化表达,赋予其岭南文化的“市井气息”

,让古典诗意与方言韵味完美融合。

这种融合,打破了地域文化的界限,证明了方言不仅是地域文化的“载体”

,更是中华民族文化多样性的“见证”

正如费孝通先生所言:“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

《我哋嘅昆仑啊》所展现的,正是这种“美美与共”

的文化境界——岭南文化的“美”

与中原文化的“美”

相互映衬,共同构建了中华民族的文化“大同”

从个体与民族的联结来看,诗歌中的“登高”

意象具有重要的象征意义。

“登高睇月近,茫茫原原线”

,诗人通过“登高”

的动作,既实现了空间上的“视野拓展”

,从岭南的“乡下边”

望向青藏的“昆仑山”

,又完成了精神上的“境界提升”

,从个体的“小我”

走向民族的“大我”

这种“登高”

意象,与杜甫“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的精神一脉相承,都是通过“登高”

来实现个体与山河、民族的联结。

而诗中的“月”

意象,更是跨越地域与时空的文化符号——无论是岭南的“月”

,还是青藏的“月”

,都是中华民族共同的“明月”

,这种意象的选择,进一步强化了“民族共同体”

的意识。

此外,诗的创作背景——2o25年9月19日藏区拉萨河畔,也为文化认同的建构提供了重要的“空间语境”

拉萨河畔作为藏文化的重要源地之一,与岭南文化、中原文化共同构成了中华民族的文化版图。

诗人在藏区书写昆仑,既是对边疆文化的致敬,也是对“多元一体”<

↑返回顶部↑

温馨提示:亲爱的读者,为了避免丢失和转马,请勿依赖搜索访问,建议你收藏【格格党】 www.g3zw.com。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

请勿开启浏览器阅读模式,可能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