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18章 粤韵凝魂昆仑铸魄(4 / 5)

加入书签

/p>

中华民族文化格局的认同。

诗中“昆仑光缘见”

的“光”

,不仅是昆仑的自然之光,更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精神之光”

——这种光芒,照亮了不同地域、不同民族之间的文化隔阂,让“我哋”

(我们)在共同的文化根脉中,实现了精神的凝聚与认同。

四、诗学价值:方言诗歌的现代性探索与文化传承

《我哋嘅昆仑啊》的诗学价值,不仅在于其优秀的文本质量,更在于它为方言诗歌的现代性探索提供了重要的启示。

在现代汉语诗歌的展历程中,方言诗歌曾一度处于“边缘地位”

,被视为“小众”

“土味”

的代表。

而树科的这诗作,通过“方言+经典意象”

的创作模式,证明了方言诗歌不仅可以具有“雅韵”

,更可以承载厚重的文化内涵,成为传承民族文化的重要载体。

从语言形式的创新来看,这诗打破了“方言诗歌=口语化”

的刻板印象,实现了“方言的雅化”

诗中既运用了“系”

“咩”

“佢”

等口语化的方言词汇,又化用了《山海经》《诗经》等经典文献的意象与句式,让方言与经典在语言层面实现了“对话”

这种“对话”

不仅丰富了诗歌的语言层次,更让方言从“民间语言”

上升到“文学语言”

的高度,拓展了现代汉语诗歌的语言边界。

正如现代诗论家朱自清在《新诗杂话》中所言:“新诗的语言得是活的语言,得是日常口语的提炼。”

树科的这诗,正是对“活的语言”

的最好诠释——它既保留了日常口语的“鲜活”

,又经过了文学的“提炼”

,让方言成为既“接地气”

又“有底蕴”

的诗歌语言。

从文化传承的角度来看,这诗为“传统文化的现代转译”

提供了重要的范例。

昆仑、黄河、长江、长城等传统意象,在诗中不再是“博物馆式”

的静态展示,而是通过方言的视角,被赋予了现代的情感与认知。

诗中“昆仑系山咩?”

的诘问,正是现代人对传统文化的“重新叩问”

——我们如何理解传统?如何在现代语境中传承传统?树科给出的答案是:以方言为“桥梁”

,让传统意象与现代情感相连,让传统文化“活”

在当下。

这种传承方式,既避免了“复古主义”

的僵化,又避免了“西化主义”

的无根,为传统文化的现代传承开辟了新的路径。

此外,这诗还展现了“地域文化与民族文化”

的共生关系。

岭南文化作为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方言、民俗、审美观念等,都具有独特的价值。

《我哋嘅昆仑啊》以岭南方言书写中华民族的核心意象——昆仑,正是“地域文化融入民族文化”

的生动体现。

这种融入,不是“地域文化的消亡”

,而是“地域文化的升华”

——岭南文化通过与民族文化的融合,获得了更广阔的展空间;而民族文化也通过吸收地域文化的精华,变得更加丰富与多元。

这种“共生关系”

的展现,为中华民族文化的“多元一体”

格局,提供了诗性的证明。

结语:

树科的《我哋嘅昆仑啊》,是一“有温度、有厚度、有深度”

的方言诗作。

它以粤语为韵律之舟,载昆

↑返回顶部↑

温馨提示:亲爱的读者,为了避免丢失和转马,请勿依赖搜索访问,建议你收藏【格格党】 www.g3zw.com。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

请勿开启浏览器阅读模式,可能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