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18章 粤韵凝魂昆仑铸魄(2 / 5)

加入书签

形神兼备”

的语言表达,正是粤语诗歌的独特魅力所在——它既保留了方言的“土味”

,又兼具古典诗歌的“雅韵”

,在“雅俗之间”

找到了平衡。

二、意象解构:昆仑的多重文化意蕴与现代转译

“昆仑”

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中最重要的意象之一,自《山海经》始,便承载着“神山”

“河源”

“天帝之都”

等多重文化内涵。

树科在《我哋嘅昆仑啊》中,并未简单复刻传统昆仑意象,而是通过方言的视角,对其进行现代性转译,让这一古老意象焕出新的生命力。

诗开篇“巍巍昆仑山!

昆仑系山咩?”

的诘问,看似简单的“是山与否”

的追问,实则蕴含着对昆仑意象多重内涵的解构——昆仑究竟是地理意义上的山脉,还是文化意义上的精神符号?这种追问,为全诗的意象建构奠定了“虚实相生”

的基调。

从地理意象层面来看,诗中“佢喺新青藏?佢喺乡下边?”

的设问,直指昆仑的地理坐标。

昆仑山横贯新疆、西藏、青海等地,是青藏高原的重要山脉,诗中“新青藏”

的表述,既点明了昆仑的现代地理归属,又通过“乡下边”

的方言表述,赋予其亲切的“家园感”

这种“宏大地理”

与“微观家园”

的并置,打破了传统昆仑意象的“神性距离”

,让其从“天帝之都”

的虚幻想象,回归到“家园山脉”

的现实认知。

正如《山海经?西山经》所载:“昆仑之丘,是实惟帝之下都。”

传统昆仑是“帝之下都”

的神圣空间,而树科则通过“乡下边”

的方言表述,将其转化为“吾乡之山”

的亲切存在,这种转化不仅拉近了人与自然的距离,更体现了现代人对“家园”

的重新定义——山河不再是遥远的景观,而是与个体生命息息相关的文化根脉。

从文化意象层面来看,诗中“滔滔黄河啊,滚滚长江水……跟问万里墙,龙人心上城?”

的诗句,将昆仑与黄河、长江、长城等核心文化符号并置,构建了一个完整的“中华文化意象群”

昆仑作为黄河、长江的源地,在传统文化中被视为“河源之山”

,诗中以“滔滔黄河”

“滚滚长江”

呼应昆仑,既符合地理事实,又暗合“饮水思源”

的文化传统。

而“万里墙”

(长城)与“龙人心上城”

的关联,则将昆仑的意象从“自然山脉”

延伸至“精神长城”

——昆仑不仅是地理上的屏障,更是中华民族精神上的“心城”

,是“龙人”

(中国人)的文化认同所在。

这种意象的拓展,让昆仑的文化内涵更加丰富,既承载着“山河之魂”

,又凝聚着“民族之魄”

值得注意的是,诗中“一盘冰心玉,昆仑光缘见”

的诗句,对昆仑意象进行了“灵性化”

的升华。

“冰心玉”

既呼应了昆仑“产玉之山”

的传统认知(《山海经》载昆仑“有玉膏,其源沸沸汤汤”

),又化用了王昌龄“一片冰心在玉壶”

的诗句,赋予昆仑以“高洁之魂”

而“光缘见”

的表述,则以“光”

为媒介,将昆仑的“神性”

与“人性”

↑返回顶部↑

温馨提示:亲爱的读者,为了避免丢失和转马,请勿依赖搜索访问,建议你收藏【格格党】 www.g3zw.com。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

请勿开启浏览器阅读模式,可能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