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19章 我哋嘅昆仑啊诗学鉴赏(1 / 3)
《我哋嘅昆仑啊》诗学鉴赏
——论粤语诗歌的时空重构与神话意象的现代转化
文元诗
一、语言边界与诗性突围的辩证
粤语作为古汉语的活化石,其九声六调与入声存留的特质,在树科笔下成为解构传统山水诗学的利器。
"
巍巍昆仑山!
昆仑系山咩?"
开篇即以疑问句式打破汉诗"
见山是山"
的直观审美传统。
这种诘问令人想起《庄子·知北游》中"
每下愈况"
的认知逻辑,却以岭南方言的腔调实现语感颠覆。
当普通话诗歌常将昆仑固化为民族象征时,粤语的"
系山咩"
三字通过语气助词"
咩"
的悬疑感,在音韵上构成升调疑问,在语义层面完成对宏大叙事的消解。
值得注意的是诗中时空坐标的错位。
作者在拉萨河畔创作粤语诗,本身即构成文化地理的复调:藏地语境中的岭南声,恰似李白《蜀道难》"
蚕丛及鱼凫"
的古蜀国记忆与中原视角的融合。
但树科更进一步,通过"
佢喺新青藏?佢喺乡下边?"
的追问,将地质学意义上的昆仑山脉转化为文化漂流符号。
这种处理与宇文所安《追忆》中"
地点作为记忆载体"
的论述暗合,但粤语特有的方位词"
喺"
(在)与"
边"
(哪里),使空间定位带有市井对话的亲切感,从而瓦解了神圣地理的威严。
二、神话意象的液态化重构
诗歌中对传统意象的解构堪称典范。
"
滔滔黄河啊滚滚长江水"
的并置,表面看延续了《诗经·沔水》的江河咏叹传统,但粤语叠词"
滔滔滚滚"
的拟声效果,与后文"
跟问万里墙"
形成音义悖反。
长城作为固态文化符号,在"
跟问"
这个充满动感的粤语词汇冲击下,产生奇特的流体特征。
这种书写恰似杜甫《秋兴八》中"
江间波浪兼天涌"
的时空错位技法,但树科将江河与长城的物质性差异消弭于音韵节奏,使"
龙人心上城"
的隐喻获得现象学意义上的存在厚度。
更精妙的是对昆仑本体的转化。
《山海经·大荒西经》载"
昆仑之丘,实惟帝之下都"
,传统诗学多强调其神圣性,如屈原《离骚》"
邅吾道夫昆仑"
。
而树科以"
一盘冰心玉"
作喻,既呼应李商隐"
蓝田日暖玉生烟"
的物性书写,又通过粤语量词"
盘"
的容器意象(令人想起广式茶点中的蒸笼格局),将神话山脉压缩为可触碰的审美客体。
这种"
微观化"
处理与"
茫茫原原线"
的宏观视野形成张力,恰如郭熙《林泉高致》"
三远法"
的诗性实践,在二维文字中建构出多维空间。
三、音韵系统的诗学考古
粤语诗歌的声调优势在本作中展现淋漓。
如"
神集群绵绵"
五字皆平声,通过延音效应营造出《楚辞·九歌》"
灵皇皇兮既降"
的祭祀氛围,但"
群"
字阳平声的集体意象,又与"
↑返回顶部↑
温馨提示:亲爱的读者,为了避免丢失和转马,请勿依赖搜索访问,建议你收藏【格格党】 www.g3zw.com。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
请勿开启浏览器阅读模式,可能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