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19章 我哋嘅昆仑啊诗学鉴赏(2 / 3)
p>
绵绵"
阴平声的绵长感构成复调。
这种声调思维实为沈约"
四声八病"
说的现代反转:当普通话诗歌苦于入声缺失时,树科用"
月近"
(入声接去声)、"
玉缘"
(入声接阳平)等搭配,在音韵层面重现《切韵》时代的音乐性。
特别值得注意的是脚韵设置。
"
山绵边水城线见"
的韵脚排列,暗合《中原音韵》"
先天辙"
的归韵传统,但通过粤语特有韵母(如"
边"
读b1、"
见"
读g3)产生新的音义关联。
这种对方言音系的自觉运用,令人想起黄遵宪《人境庐诗草》对客家话的化用,但树科更注重音韵的现代性转换:如"
原原线"
通过叠词实现视觉绵延感,其粤语音"
j4j4s3"
又以声调落差模拟出地形起伏。
四、文化记忆的意象炼金术
诗歌后半段的意象重组颇具后现代色彩。
"
登高睇月近"
看似延续张若虚《春江花月夜》的观照传统,但粤语动词"
睇"
(看)的日常性,将登高望月的崇高体验拉回生活现场。
这种处理与王维《鹿柴》"
空山不见人"
的禅意不同,更接近本雅明所说的"
世俗启迪"
——在方言的烟火气中重铸永恒意象。
最富创造的是末句"
昆仑光缘见"
。
这里化用佛教"
缘见"
概念,但通过粤语"
光缘"
的音义联想("
光"
既可作名词指光芒,亦可作动词"
显露"
解),将昆仑从地理实体转化为心性映照。
这种思路与程抱一《中国诗语言研究》中"
虚实互化"
理论相通,但树科以方言思维突破文言诗的隐喻系统:当普通话常说"
看见"
时,粤语"
缘见"
却暗示看见的行为本身即是因缘和合。
于是昆仑最终在语言与存在的交汇处显形,完成从神话山脉到诗性本体的转化。
五、新南方书写的范式意义
该作的出现标志着粤语诗歌进入新阶段。
不同于清代《粤讴》的市井风情或近代"
岭南派"
的革命叙事,树科创造了一种"
方言玄言诗"
范式。
诗中"
山海话丘墟"
的用典方式,既保留屈大均《广东新语》的方志传统,又融入博尔赫斯式的时空折叠技巧——"
丘墟"
既指《山海经》昆仑虚,又是粤语"
废墟"
的当代指涉,历史维度在方言音中产生奇异重叠。
这种书写验证了德里达"
延异"
理论在方言诗学的适用性。
当诗人用"
我哋"
(我们)这个粤语特有代词召唤集体认同时,其声音却自拉萨河畔,这种主体位置的游移,使昆仑意象成为不同文化记忆的接合点。
较之鲁迅《野草》的象征系统,树科的创新在于将现代性焦虑转化为方言的音韵自信,正如诗中所喻:"
一盘冰心玉"
实为语言结晶,在音调起落间照见整个文明的光谱。
结语
《我哋嘅昆仑啊》的成功在于
↑返回顶部↑
温馨提示:亲爱的读者,为了避免丢失和转马,请勿依赖搜索访问,建议你收藏【格格党】 www.g3zw.com。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
请勿开启浏览器阅读模式,可能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