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13章 论树科我哋嘅诗国中的时空辩证与声音政治(1 / 2)
《诗国与乡愁:论树科〈我哋嘅诗国〉中的时空辩证与声音政治》
文元诗
一、声音的起义:方言作为诗学方法
树科以粤语书写《我哋嘅诗国》,本身就是对"
诗国"
概念的祛魅与重构。
当"
长安开、临北平"
这些承载汉诗正统的符号被粤语语音重新装载,一种语言地理学的博弈悄然展开。
叶文福作为朦胧诗代表诗人的在场(其《将军,不能这样做》等作品曾引世纪争论),使这场对话成为两代诗人对"
诗国"
定义的接力勘探。
粤语保留入声与九声调的特性,在"
谂嘟冇谂微微笑笑"
等叠词中构建出普通话无法复现的节奏密度,恰似黄节《粤讴》里"
我念君时君念我"
的声腔遗韵,使古典诗的韵律在现代口语中获得新生。
二、时空折叠术:诗国的拓扑学
诗人对"
诗国"
地标的脱口而出,暗合宇文所安所言"
追忆的剧场"
。
长安盛唐、开封北宋、临安南宋、北平民国,这四个被压缩的时空节点构成中国诗歌精神的等边多边形。
但真正的诗学突变生在末句——当布达拉宫取代中原都城,雪域高原的经幡与岭南的粤语产生不可思议的和弦。
这种空间跳跃令人想起仓央嘉措"
跨鹤高飞意壮哉,云霄一羽雪皑皑"
的意境,将汉诗传统与藏地文明并置,使"
诗国"
突破文化中心主义的疆界。
在拉萨河畔完成写作的地理标注,更使文本成为多元文明对话的场域。
三、对话的诗学:问答中的精神谱系
叶文福的提问方式本身蕴含诗学传承的隐喻。
198o年代曾因《将军,不能这样做》承受历史重压的诗人,与新一代粤语写作者构成微妙的薪火关系。
这种师徒问答令人想起《论语》"
各言尔志"
的经典场景,但树科将子路"
率尔而对"
的直率,转化为后现代式的空间拼贴。
当老者"
习惯嘅微微笑笑"
与青年"
企喺布达拉宫挥手"
形成蒙太奇,仿佛陈子昂"
前不见古人"
的孤独感被重构为文化传递的乐观叙事。
挥手姿态既是对中原诗学的告别,更是对更广阔诗歌星空的召唤。
四、语音的政治:从《粤风》到现代性
这诗的革新性在语音层面更为深邃。
粤语书写的"
诗国"
与标准汉语的"
诗国"
形成能指裂变,延续着从清代屈大均《广东新语》到近代黄谷柳《虾球传》的岭南文学自觉。
当"
钟意谂嘟"
这些鲜活口语侵入诗歌圣殿,实则是晚明公安派"
独抒性灵"
的当代实践。
尤其值得注意的是"
开、临"
的省略修辞——开封与临安作为宋词鼎盛之都,其命名本身即是对诗歌音乐性的致敬,而粤语恰是保留宋音最完整的活化石,这种语言与内容的互文使诗歌成为流动的文化基因库。
五、身体的诗学:站立与微笑的象征
"
微微笑笑点头"
与"
企喺布达拉宫挥手"
构成两组身体隐喻。
叶文福的微笑延续着孔子"
哂之"
的师者姿态,是对文化根脉的确认;而树科的站立挥
↑返回顶部↑
温馨提示:亲爱的读者,为了避免丢失和转马,请勿依赖搜索访问,建议你收藏【格格党】 www.g3zw.com。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
请勿开启浏览器阅读模式,可能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