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95章 信息之熵与诗性澄明(1 / 2)
【文学鉴赏】信息之熵与诗性澄明
——树科《信息》的粤语诗学建构与存在论透视
文元诗
在当代汉语诗歌的多元生态中,粤语诗歌以其独特的语言质感和文化在场性,构建了一道不容忽视的文学风景。
树科表于《诗国行》的《信息》,正是一以粤方言为载体,对信息时代进行存在论拷问的精致文本。
全诗虽仅八行,却通过方言的陌生化效应、科学意象的诗性转化、时空维度的辩证交织,实现了对现代人生存境遇的深刻观照。
本文将从语言哲学、科学诗学与存在论三个维度,解析这短诗所蕴含的丰厚意蕴。
一、方言的诗学突围:粤语作为“存在的家”
海德格尔在《通向语言的途中》提出:“语言是存在的家。”
粤语作为古汉语的活化石,保存着大量中原古音与独特语法结构,其入声韵尾、语气助词及特殊词汇(如“冚唪唥”
“话知”
),为诗歌创造了特殊的音响效果和意义空间。
“睇到嘅,睇唔到嘅听到嘅,听唔到嘅”
开篇即以粤语特有的否定式“唔”
构建认知论悖论——视觉与听觉作为人类感知世界的主要通道,在此被揭示出根本性的局限。
这种局限并非生理缺陷,而是信息爆炸时代的意义遮蔽现象。
粤语词汇“嘅”
作为语气助词的反复使用,既强化了口语的节奏感,又暗合庄子“吾丧我”
的哲学姿态——主体在信息洪流中的消解与重构。
值得注意的是,诗人选择粤语而非标准汉语进行书写,实质上是对主流话语体系的自觉疏离。
按照巴赫金的“杂语”
理论,方言写作本质上是一种对抗语言霸权的文化实践。
在全球化语境下,粤语作为区域语言载体,恰恰成为抵抗信息同质化的诗意屏障。
正如诗人黄礼孩所言:“方言是地域精神的密码”
,树科通过粤语的声音纹理,让诗歌回归到语言的本真性体验中。
二、科学意象的诗化:从夸克到存在的量子纠缠
诗歌第二段出现的“夸克”
“原子量子”
“细胞”
等科学术语,并非简单的概念堆砌,而是经过精心诗学转化的隐喻系统。
夸克(ark)作为基本粒子,名称本身即源自乔伊斯小说《芬尼根的守灵夜》的文学典故(“threearksforterark!”
),这种科学与文学的先天互文性,被诗人敏锐捕捉。
物理学中的“量子纠缠”
现象在此被转化为“细胞啫,你我佢齐齐啦”
的存在论隐喻——微观粒子间的距作用,对应着人类生命共同体的命运关联。
这种科学意象的诗化运用,延续了中外诗歌的玄学传统。
杜甫的“细推物理须行乐”
(《曲江二》)即体现对自然规律的诗性沉思,约翰·邓恩在《早安》中亦将新大陆与微观世界并置。
但树科的独特在于,他将现代物理学的认知范式转化为方言的狂欢式表达:“哈哈”
与“齐齐啦”
的口语化处理,消解了科学术语的冰冷感,实现了罗兰·巴特所谓“文本的愉悦”
。
这种书写策略恰如刘勰《文心雕龙·神思》所言:“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
,诗人以情化理,将信息科学纳入人文关怀的视域。
三、时空辩证法的诗学建构:沙尘中的永恒与刹那
“话知喺一沙尘仲讲噈一地方”
两句堪称全诗的诗眼。
粤语“话知”
(管他)的洒脱语气,与“沙尘”
的微观意
↑返回顶部↑
温馨提示:亲爱的读者,为了避免丢失和转马,请勿依赖搜索访问,建议你收藏【格格党】 www.g3zw.com。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
请勿开启浏览器阅读模式,可能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