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95章 信息之熵与诗性澄明(2 / 2)
象形成张力。
佛经有云“一沙一世界”
(《华严经》),布莱克在《天真的预言》中亦写下“从一粒沙看世界”
。
诗人以此微小物象承载宏大的宇宙观,而“地方”
的空间概念随之被解构——在量子层面,位置的确定性让位于概率分布,这恰与现代物理学的测不准原理形成互文。
更精妙的是时空维度的交织:“原始嘅旧时嘅今日第日信息”
。
诗人将原始、往昔、现在、未来(第日)并置,打破线性时间观,构建出本雅明式的“当下永恒”
(jetteit)体验。
这种时间意识令人想起陶渊明“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
(《归去来兮辞》)的顿悟,但树科以信息为线索,将人类文明史串联为连续统。
所有时间维度中的信息,最终都汇聚为存在的洪流,印证了《周易》“往来不穷谓之通”
的哲学观。
四、信息熵与诗性澄明:现代人的生存寓言
诗歌以“信息”
为题具有深意。
香农信息论中的“熵”
概念,指向系统的混乱度与不确定性。
诗人描绘的“郁嘅,静嘅,冚唪唥嘅”
(动旳、静旳、全部的)状态,正是信息过载导致的意义熵增。
现代人淹没在碎片化信息中,陷入海德格尔所警示的“沉沦”
状态——在喧嚣中失去本真性。
但诗歌并非悲观主义宣言,粤语词汇“冚唪唥”
(全部)的鲜活质感,暗示着一种诗性的整体性可能。
诗歌在此实现了现象学意义上的“澄明”
(letg)——通过语言创造存在的敞开之境。
正如荷尔德林所言:“人诗意地栖居在这片大地上”
,树科的诗作在信息混沌中开辟出诗意空间。
这种艺术拯救功能,契合孔子“诗可以兴”
(《论语·阳货》)的古典诗教,也与ts艾略特在《荒原》中寻求精神重建的努力隔空对话。
结语:方言诗学的现代性启示
树科的《信息》以其精炼的粤语表达,完成了对信息时代的哲学观照。
它证明方言诗歌绝非地域性装饰,而是能够触及人类普遍生存境遇的重要文学形式。
诗中科学与人文的对话、传统与现代的融合、局部与整体的辩证,均展现出中国当代诗歌的思维深度与形式活力。
这短诗恰如《周易》所言:“其称名也小,其取类也大”
,在微言中承载着关于存在的宏大叙事,为现代人如何在一片信息喧嚣中保持诗意的清醒,提供了宝贵的文学启示。
↑返回顶部↑
温馨提示:亲爱的读者,为了避免丢失和转马,请勿依赖搜索访问,建议你收藏【格格党】 www.g3zw.com。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
请勿开启浏览器阅读模式,可能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