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88章 乡土根系与现代焦虑的诗意叩问(2 / 5)

加入书签

化中“家”

与“宗族”

的深层联结,使“家”

的内涵从个体家庭拓展到家族谱系,赋予“家”

以历史的厚度与文化的深度。

此外,粤语的语气词运用也为诗歌增添了情感张力。

诗中“度”

(相当于“……的地方”

)、“呢度”

(这里)、“嘅”

(的)等虚词,看似平淡,却在语音节奏上营造出舒缓、恳切的语调,仿佛一位游子在轻声呢喃,诉说对家的思念。

相较于北方方言诗歌的激昂顿挫,粤语诗歌的韵律更多依赖于声调的高低起伏与虚词的微妙调节,《屋企》中每句结尾的“度”

字,如同一根轻柔的丝线,将分散的意象串联起来,形成回环往复的音乐美,这种韵律感与诗人对“家”

的绵长思念相得益彰,体现出方言诗歌“声情并茂”

的独特优势。

二、意象解构:“石屎森林”

与“屋企”

的二元对立及文化隐喻

在诗歌创作中,意象是“意”

与“象”

的统一,是诗人情感与思想的载体。

《屋企》通过“石屎森林”

与“屋企”

两组核心意象的二元对立,构建起现代都市与传统家园、个体异化与精神归属的深层矛盾,其意象体系的建构既源于现实观察,又蕴含着深刻的文化隐喻。

“石屎森林呢度系噈系喺繁华度系噈系喺奢侈度……”

这三句诗,以“系噈系”

(实在是、确实是)的反复强调,描绘出“石屎森林”

的表面特征——繁华与奢侈。

“繁华”

与“奢侈”

本是中性词,但在“石屎森林”

的语境下,却带上了强烈的反讽意味。

这里的“繁华”

是钢筋水泥堆砌的虚假繁荣,是人流穿梭却彼此疏离的孤独场景;这里的“奢侈”

是物质消费的泛滥,是精神需求被物质欲望遮蔽的异化状态。

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指出,在资本主义社会,“人的本质异化”

表现为“人同人相异化”

,《屋企》中的“石屎森林”

正是这种异化的具象化——人们身处繁华之中,却感受不到家的温暖;拥有奢侈的物质,却失去了精神的依托。

这种反讽手法的运用,使诗歌对现代都市的批判不流于直白的说教,而是通过意象的对比,让读者自行体会其中的荒诞与悲凉。

与“石屎森林”

的冰冷异化相对,“屋企”

的意象体系充满了温度与生命力。

“屋企嘅地下嗰度”

,指向的是祖屋的地基,它象征着家族的根基,是世代居住的土地,承载着祖辈的汗水与记忆。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土地”

始终是“家”

的重要象征,《诗经?大雅?公刘》中“京师之野,于时处处”

,描绘的便是先民择地而居、建立家园的场景,树科对“地下”

的强调,正是延续了这种“安土重迁”

的文化传统,将“家”

与“土地”

紧密相连,体现出岭南人对故土的深厚情感。

“屋企嘅祠堂度”

则进一步将“家”

的意象升华为宗族文化的象征。

在岭南地区,祠堂不仅是祭祀祖先的场所,更是家族凝聚力的象征,是“慎终追远”

传统的具体体现。

孔子曰:“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

(《论语?学而》)祠堂的存在,让人们在祭祀祖先的过程中,感受到家族的血脉传承,

↑返回顶部↑

温馨提示:亲爱的读者,为了避免丢失和转马,请勿依赖搜索访问,建议你收藏【格格党】 www.g3zw.com。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

请勿开启浏览器阅读模式,可能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