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70章 解构与越(2 / 8)

加入书签

言概论》中指出的:“方言的语气词往往具有独特的情感表达功能,能够传递普通话无法涵盖的细微情感差异。”

树科正是利用粤语语气词的这种特性,将“学科、学哲、学诗”

到“科学、哲学、诗学”

的认知转换,以一种略带调侃却又坚定的语气表达出来,既体现了对传统知识分类的解构,又展现出对知识本质的清醒认知。

在诗歌的第二小节,“听话,睇戏,谂嘢”

与“同老板,阔佬,官爷”

两组短语的运用,进一步凸显了粤语词汇的形象性与概括性。

“谂嘢”

(na2je5,思考事情)相较于普通话的“思考”

,更具生活气息;“阔佬”

(fut31ou2,有钱人)、“官爷”

(gun1je4,官员)则以略带戏谑的称谓,暗含了对社会阶层的批判态度。

这种词汇的选择,让诗歌的批判意识并非以尖锐的口号形式呈现,而是融入到方言特有的语境之中,形成了“绵里藏针”

的批判效果。

从诗学史来看,这种“以俗言表深意”

的手法,可追溯至杜甫的“新题乐府”

与白居易的“新乐府运动”

,二者均以通俗的语言承载深刻的社会批判,树科的《谂谂计仔》在方言语境下,延续了这一诗学传统,并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

此外,粤语的音韵特质还体现在诗歌的节奏控制上。

全诗以短句为主,如“炒咗佢!

咪借!

唔识!”

三个短句,每个短句均为三个字(“炒咗佢”

为三字结构,“咪借”

“唔识”

为二字结构,但在粤语口语中,二字结构常带有自然的停顿,可视为短句节奏的延伸),且“佢”

(keoi5)、“借”

(e3)、“识”

(sik1)的音分别为中平调、中降调与高入调,声调的快转换与短句的紧凑节奏相结合,形成了一种斩钉截铁的语气,既传递出反抗的坚定态度,又增强了诗歌的感染力。

这种节奏控制,恰恰印证了闻一多提出的“三美”

理论中的“音乐美”

——并非局限于押韵,而是通过语言的声调、节奏构建起诗歌的音乐性。

树科对粤语音韵的精准把握,让《谂谂计仔》的“音乐美”

具有了鲜明的地域特色,成为粤语诗歌音乐性创作的典范。

二、认知逻辑的颠覆与重构:从“学科”

到“诗学”

的思想跃迁

《谂谂计仔》的核心思想脉络,始于对传统知识体系的认知颠覆,继而构建起一种以“诗学”

为核心的认知范式。

这种认知逻辑的转换,并非简单的顺序颠倒,而是对知识本质、认知方式的深度反思,蕴含着深刻的哲学思想与诗学智慧。

从哲学角度来看,这种认知颠覆与康德的“哥白尼式革命”

具有相似性——康德将“知识符合对象”

转变为“对象符合知识”

,而树科则将“学科、学哲、学诗”

的表层分类,转变为“科学、哲学、诗学”

的本质追问,二者均体现了对传统认知模式的根本性重构。

诗的开篇“学科,学哲,学诗”

,呈现的是一种传统的知识分类方式——“学科”

作为所有学科的统称,“学哲”

(学习哲学)、“学诗”

(学习诗歌)则是其中的具体门类,这种分类方式强调的是知识的系统性与逻辑性,却忽略了知识的本质与内在关联。

树科以“反过嚟睇,反过来啦喂!”

这一指令性语句,

↑返回顶部↑

温馨提示:亲爱的读者,为了避免丢失和转马,请勿依赖搜索访问,建议你收藏【格格党】 www.g3zw.com。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

请勿开启浏览器阅读模式,可能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