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68章 粤语方言中的存在之思与语言哲学(1 / 3)
《道嚟》诗学鉴赏:粤语方言中的存在之思与语言哲学
文一言
一、引言:粤语诗学的在地性表达
树科先生的《道嚟》作为一典型的粤语方言诗,其价值不仅在于文学表达,更在于它通过粤语独特的语音系统和语法结构,构建了一个关于"
存在"
与"
语言"
的哲学思辨空间。
这诗收录于《诗国行》(粤语诗鉴赏集)2o25年7月26日粤北韶城沙湖畔版本,其创作时间与地点本身就构成了对"
道"
这一主题的时空注解。
粤语作为古汉语的活化石,保留了中古汉语的入声韵尾和完整声调系统,这使得粤语诗歌在音韵层面具有特殊的音乐性和表现力。
《道嚟》中反复出现的"
嚟"
(来)、"
咗"
(了)、"
喺"
(在)等粤语特有词汇,不仅构成了诗歌的形式骨架,更成为思考存在问题的语言载体。
这种方言写作策略,与当代文学理论中"
语言转向"
(1guistet)的思潮形成有趣呼应,即语言不仅是表达工具,更是构成我们认知世界的基本框架。
二、文本细读:循环结构中的存在悖论
《道嚟》全诗由三个段落组成,呈现出明显的递进式循环结构:
第一段以"
讲嚟咗,话嚟咗"
开篇,通过"
嚟"
(来)与"
咗"
(了)的并置,构建了一个关于"
到来"
与"
完成"
的辩证关系。
粤语中"
嚟"
表示空间或时间的移动过程,而"
咗"
则标记动作的完成状态,这种语法上的对立统一恰好隐喻了海德格尔(heidegr)在《存在与时间》中提出的"
此在"
(dase)概念——人总是处于"
已经在"
(beg-a1ready)和"
尚未完成"
(not-yet)的张力之中。
随后的"
你嚟咗,佢嚟咗我哋嚟咗,我哋走咗"
进一步将这种存在论思考扩展至人际维度,"
佢"
(他她)与"
我哋"
(我们)的并置暗示了个体存在与群体存在的交织关系。
第二段"
道嚟咗,道喺道道喺唔喺道道唔道,唔喺道"
将思考提升至形而上学层面。
这里"
道"
字的多重含义值得玩味:在粤语中,"
道"
既指道路(物理空间),也指道理(抽象概念),还暗合道家哲学中的"
道可道非常道"
之思。
通过"
喺"
(在)与"
唔喺"
(不在)的辩证,"
道"
的存在状态被不断解构和重构,形成类似德里达(derrida)"
延异"
(différance)的语言游戏——意义永远在能指链上滑动,无法被固定。
第三段"
道嚟唔嚟道嚟唔走"
将这种思辨推向极致。
"
唔嚟"
(不来)与"
唔走"
(不走)构成存在论上的双重否定,暗示"
道"
既非纯粹在场,也非完全缺席,而是处于一种悬置状态
↑返回顶部↑
温馨提示:亲爱的读者,为了避免丢失和转马,请勿依赖搜索访问,建议你收藏【格格党】 www.g3zw.com。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
请勿开启浏览器阅读模式,可能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