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56章 造物主粤语诗的诗学解构与存在主义观照(1 / 2)

加入书签

《造物主》粤语诗的诗学解构与存在主义观照

文一言

一、语言形式与地域书写的双重性

树科的《造物主》以粤语方言为载体,构建了一个独特的诗学空间。

诗中"

唔知道系定唔系"

(不知道是不是)的开篇句式,通过粤语特有的否定叠加结构,形成了语义上的悬置状态。

这种语言选择不仅是对地域文化的坚守,更暗含了后现代主义对确定性的消解。

粤语中"

嘟喺"

(都在)的用法,将存在状态具象化为空间性的在场,与海德格尔"

此在"

(dase)概念形成跨文化呼应。

方言写作在此呈现出双重性:一方面,"

我哋嘅创作"

(我们的创作)中的集体代词"

我哋"

(我们)强化了地域认同;另一方面,"

有咗地球,有咗宇宙"

(有了地球,有了宇宙)的宏大叙事又越了地域局限。

这种张力使诗歌既扎根于粤北韶城的文化土壤(《诗国行》2o25725出版地),又指向人类普遍的创造命题。

二、意象系统的生态诗学解读

诗中"

蝴蝶嘅嗰孖翼力"

(蝴蝶的那对翼力)构成了精妙的生态隐喻。

粤语"

孖翼"

(双翼)的表述,既符合生物学事实,又暗合道家"

阴阳"

哲学。

蝴蝶效应在此被重新诠释:微观的翼动("

力"

)与宏观的宇宙创造形成能量循环。

这种解读延续了华兹华斯"

自然之书"

的传统,但以粤语特有的量词"

嗰"

(那)赋予其在地性感知。

"

泥鳅同全部钻探"

(泥鳅和全部钻探)的意象并置更具颠覆性。

泥鳅作为底层生物,其钻探行为被提升为创世行为,这与里尔克"

天使"

系列诗中"

物性"

的崇高化异曲同工。

粤语"

钻探"

一词的工业感与"

泥鳅"

的原始性碰撞,解构了传统创世神话的等级秩序。

三、时间哲学的循环叙事

"

循环嘅黑暗到光明"

(循环的黑暗到光明)构成了诗歌的时间哲学。

粤语"

循环"

(循环)一词的音本身具有往复感,与内容形成声义互文。

这种循环时间观既不同于基督教线性史观,也区别于尼采的永恒轮回,而是融合了岭南文化"

生生不息"

的民间智慧。

诗中未使用粤语中表示完成的"

咗"

(了)来终结时间,而是通过"

谂到"

(想到)的持续状态保持时间的开放性。

这种处理使"

黑暗到光明"

的转换成为动态过程,接近柏格森"

绵延"

(rée)理论中的时间体验。

四、创作主体的解构与重构

"

你同佢,嘟喺我嘅作品?"

(你和他,都在我的作品?)的疑问句式,彻底颠覆了传统创作论中的主体性。

粤语"

佢"

(他她)的中性指代,使创作主体呈现为流动的能指。

这种主体分散化现象,与巴特"

作者之死"

理论形成跨时空对话。

<

↑返回顶部↑

温馨提示:亲爱的读者,为了避免丢失和转马,请勿依赖搜索访问,建议你收藏【格格党】 www.g3zw.com。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

请勿开启浏览器阅读模式,可能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