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46章 在量子与意识的交汇处重构世界(3 / 5)

加入书签

嘅意识”

两句,直接抛出了关于存在本质的哲学命题。

这里的“冇嘅”

(不存在的)并非指物质世界的不存在,而是强调物质本身不具有独立的意义,只有当意识参与其中时,物质才获得存在的价值。

这种观点与贝克莱“存在就是被感知”

的主观唯心主义哲学有相似之处,但树科并未完全否定物质的客观存在,而是通过“噈得喺”

(只能是)的限定,构建了“物质—意识”

的共生关系——物质是意识的载体,意识是物质的意义来源。

从哲学史来看,关于意识与存在的关系争论从未停止。

柏拉图认为“理念世界是真实的,现实世界是理念世界的影子”

,笛卡尔提出“我思故我在”

,强调意识的优先性,而马克思则认为“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反作用于物质”

树科的诗歌表达则更接近量子力学中的“观测者效应”

——在量子世界中,粒子的状态依赖于观测者的观测行为,没有观测者,粒子就处于不确定的叠加态。

诗中“啲嘢喺冇嘅”

正是对粒子叠加态的诗性描述,而“有嘅意识”

则对应了观测者的观测行为,只有当意识参与“观测”

(思考、认知)时,“啲嘢”

(物质)才从“冇嘅”

(不确定状态)转化为“有嘅”

(确定状态)。

这种将量子物理理论与哲学存在论相结合的思考,体现了诗人对世界本质的深刻洞察。

(二)“风筝、飞机、穿梭机”

的意识进化隐喻

诗中“噈似风筝,飞机,穿梭机”

一句,以三种飞行器为喻,展现了人类意识的进化过程。

风筝受限于线的束缚,代表了早期人类意识的局限性——只能在有限的范围内认知世界;飞机能够突破地面的限制,在天空中自由飞行,象征着人类意识随着科学技术的展不断拓展;穿梭机则可以穿越时空,代表了人类意识对未知领域的探索,甚至可能突破现有物理定律的限制。

这三种飞行器的递进,不仅是人类科技展的缩影,更是人类意识从有限到无限、从现实到理想的升华过程。

从文化史来看,人类对飞行的向往始终与对世界的认知紧密相关。

古代神话中的嫦娥奔月、敦煌壁画中的飞天,体现了人类对越现实的渴望;19o3年莱特兄弟明飞机,实现了人类的飞行梦想,也使人类对地球的认知更加全面;如今,航天飞机、宇宙飞船的出现,让人类的意识延伸到了宇宙深处。

树科以“风筝、飞机、穿梭机”

为喻,既呼应了人类探索世界的历史进程,又暗示了意识在这一进程中的核心作用——正是因为有了“想飞”

的意识,人类才不断明创造,推动科技进步,进而更深入地认知世界。

同时,这三种飞行器也与前文的量子意象形成呼应。

风筝的线如同量子纠缠中的关联,使风筝(意识)与地面(物质)保持联系;飞机的飞行轨迹如同量子的波动,具有不确定性和可能性;穿梭机的时空穿越则如同量子隧穿效应,突破了经典物理的限制。

树科通过这种多维度的比喻,构建了一个相互关联、层层递进的意象体系,使意识与存在的辩证关系更加具体可感。

(三)“我谂你——你谂嘅我”

的主体间性思考

诗歌结尾“嘟喺我谂你——你谂嘅我”

,以简洁的句式展现了人与人之间意识交流的主体间性。

在这里,“我”

与“你”

不再是孤立的个体,而是通过“谂”

(思考)这一行为相互关联、相互建构。

↑返回顶部↑

温馨提示:亲爱的读者,为了避免丢失和转马,请勿依赖搜索访问,建议你收藏【格格党】 www.g3zw.com。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

请勿开启浏览器阅读模式,可能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