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46章 在量子与意识的交汇处重构世界(4 / 5)
我谂你”
意味着“我”
的意识中包含了“你”
的存在,“你谂嘅我”
则意味着“你”
的意识也塑造了“我”
的形象,这种相互作用恰似量子力学中的“量子纠缠”
,使两个独立的意识主体形成了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
从哲学角度看,主体间性理论强调“自我”
与“他人”
的相互依存、相互理解,是对传统主体性哲学的越。
胡塞尔认为,主体间性是“生活世界”
的基础,通过“移情”
作用,个体能够理解他人的意识,形成共同的意义世界;海德格尔则提出“此在与世界的共在”
,认为人的存在总是与他人、与世界紧密相连。
树科的诗歌表达与这些哲学思想不谋而合,他用“我谂你一一你谂嘅我”
的口语化句式,将抽象的主体间性理论转化为具体的人际互动场景,使读者能够在日常生活经验中体悟到意识交流的普遍性和重要性。
同时,这种主体间性思考也拓展了“世界”
的内涵。
传统观念中的世界往往是客观存在的物质集合,而树科通过诗歌表达告诉我们,世界不仅是物质的,更是意识的集合,是人与人之间、人与物质之间通过意识交流共同建构的意义体系。
正如诗中所言,“一粒沙,一滴水,一口气”
之所以成为世界的组成部分,正是因为“你,我,佢”
的意识赋予了它们存在的意义;“量子”
“能量团”
之所以具有诗性价值,也是因为人类的意识对其进行了认知和解读。
四、诗学价值:方言诗歌的现代性突破
(一)方言与科学的跨界融合
在当代汉语诗歌创作中,方言诗歌的展面临着两大困境:一是过于依赖地域文化记忆,题材相对狭窄;二是方言的局限性导致读者群体受限。
树科的《世界》则通过方言与科学的跨界融合,为方言诗歌的现代性展提供了新的可能。
他将粤语这一方言形式与量子物理、相对论等现代科学知识相结合,既保留了方言的地域特色和口语化优势,又拓展了诗歌的题材范围和思想深度,使方言诗歌摆脱了地域文化的束缚,获得了更广泛的读者认同。
这种跨界融合并非偶然,而是符合当代文化展的趋势。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科学知识日益普及,科学与人文的融合成为时代潮流。
如卡尔?萨根的《宇宙》将天文学知识与人文思考相结合,霍金的《时间简史》以通俗的语言解读深奥的物理理论,这些作品都实现了科学与人文的双赢。
树科的诗歌创作正是顺应了这一潮流,他用诗性语言解读科学知识,用科学知识丰富诗歌内涵,使诗歌既具有人文的温度,又具有科学的深度,为当代诗歌创作开辟了新的路径。
(二)口语化与哲理性的平衡
粤语本身具有口语化、生活化的特点,树科在创作中充分挥了这一优势,使用“我哋”
“噈似”
“啲嘢”
等口语词汇,使诗歌读起来亲切自然,易于理解。
但同时,他又在口语化的语言中融入了深刻的哲学思考,如对意识与存在关系的探讨、对主体间性的思考等,使诗歌在通俗易懂的同时,又具有较高的思想价值。
这种口语化与哲理性的平衡,是《世界》的重要诗学特色。
在传统诗歌中,口语化与哲理性往往难以兼顾。
口语化的诗歌多聚焦于日常生活场景,思想深度不足;而哲理性的诗歌则往往语言晦涩,不易理解。
树科的创新在于,他找到了两者的平衡点——以口语化的语言为载体,以科学知识为桥梁,将深刻的
↑返回顶部↑
温馨提示:亲爱的读者,为了避免丢失和转马,请勿依赖搜索访问,建议你收藏【格格党】 www.g3zw.com。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
请勿开启浏览器阅读模式,可能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