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46章 在量子与意识的交汇处重构世界(1 / 5)
《世界》(粤语诗)
——读爱因斯坦同佢老师
文树科
一粒沙,一滴水,一口气
你,我,佢
我哋谂嘅,谂到嘅
噈似量子,量子嘅能量
能量团嘅建设……
啲嘢喺冇嘅
噈得喺有嘅意识
噈似风筝,飞机,穿梭机
同埋你,我,佢
嘟喺我谂你——你谂嘅我……
《诗国行》(粤语诗鉴赏集)2o25725粤北韶城沙湖畔
在量子与意识的交汇处重构世界
——树科粤语诗《世界》的诗学解构
文阿蛋
一、绪论:方言诗语中的科学哲思
当粤语的市井烟火气与量子物理的深邃宇宙观在诗歌文本中相遇,树科的《世界》便完成了一次对传统诗歌题材的突破性探索。
这收录于《诗国行》(2o25725粤北韶城沙湖畔)的短章,以“读爱因斯坦同佢老师”
为创作缘起,却未陷入科学术语的堆砌,反而借“一粒沙,一滴水,一口气”
这般朴素的物象,搭建起一座连接微观粒子与宏观意识的诗学桥梁。
在当代汉语诗歌创作中,方言诗歌多聚焦于地域文化记忆的留存,如韩东对南京方言的运用、杨炼对巴蜀方言的吸纳,而树科的独特之处在于,他将粤语的韵律特质与现代科学认知体系相嫁接,使“我哋”
“噈似”
“啲嘢”
等方言词汇脱离了单纯的地域标识功能,成为承载哲学思辨的媒介。
正如宗白华在《美学散步》中所言:“艺术的最高境界是哲理与情感的交融”
,《世界》正是以诗性语言解构科学命题,在量子力学与意识哲学的对话中,重构了人们对“世界”
的认知维度。
从诗学传统来看,以自然物象隐喻世界本质并非新鲜命题。
《周易》有“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
的宇宙生成论,屈原《天问》以“遂古之初,谁传道之?上下未形,何由考之?”
叩问世界本源,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则在具象场景中体悟万物共生之理。
但树科的创新在于,他摒弃了传统诗歌中较为模糊的哲思表达,直接引入爱因斯坦所代表的现代物理学成果,将“量子”
“能量团”
等科学概念转化为诗的意象。
这种转化并非简单的术语移植,而是通过粤语特有的口语化节奏,消解了科学知识的晦涩感,使深奥的物理理论获得了情感温度。
如诗中“我哋谂嘅,谂到嘅噈似量子,量子嘅能量”
,以“谂”
(思考)这一主观行为连接“量子”
这一客观存在,既呼应了量子力学中“观测者效应”
的理论,又赋予了科学概念以人的主体性,实现了“物”
与“我”
的诗性统一。
二、意象解构:从微观物象到量子隐喻
(一)基础物象的符号化建构
诗歌开篇“一粒沙,一滴水,一口气”
,选取了三个极具普遍性的自然物象,构成了世界存在的最小单位。
从哲学角度看,这三个物象分别对应了固态、液态、气态三种物质形态,暗合了古希腊哲学家德谟克利特“原子论”
中“万物由不可分割的原子构成”
的猜想,也与现代物理学中“物质由基本粒子组成”
的理论形成跨时空呼应。
但树科并未停留在对物质形态的简单罗列,而是通过“你,我,佢”
的人际称谓,将物象与人的存在紧密关联,构建起“物—人—世界”
的认知链条。
↑返回顶部↑
温馨提示:亲爱的读者,为了避免丢失和转马,请勿依赖搜索访问,建议你收藏【格格党】 www.g3zw.com。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
请勿开启浏览器阅读模式,可能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