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28章 跨越语言藩篱的文化叩问(4 / 6)

加入书签

和而不同”

的主题,强调不同文化都有其自身的价值与追求,应相互尊重,而非相互否定。

“你睇嘅己已,我睇嘅大众”

则进一步指出了中西文化在价值取向中的差异:西方文化强调个体主义(“睇嘅己已”

),中国文化强调集体主义(“睇嘅大众”

),这种差异并非对立,而是互补。

从诗学角度来看,这一观点与里尔克在《给青年诗人的十封信》中提出的“诗是经验”

的理论相契合——诗歌不应是抽象的理念,而应是对生活经验的提炼与升华。

树科将中西文化的差异转化为“睇嘅己已”

与“睇嘅大众”

的经验对比,既真实可感,又富有哲学深度,让读者在情感共鸣中理解文化多元的价值。

诗歌的结尾虽未直接言明“大同”

的实现路径,却以“我哋可以大同”

的信念,为读者留下了希望与思考。

“大同”

是中国传统社会理想的核心,《礼记?礼运》中描绘了“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

的大同景象,树科在诗歌中提出“我哋可以大同”

,既是对传统理想的继承,也是对当代世界的期许。

在全球化语境下,文化冲突日益加剧,“大同”

理想不再是遥不可及的乌托邦,而是人类共同的追求。

诗人以诗歌的形式呼唤“大同”

,既体现了中国知识分子的家国情怀,也展现了其对人类命运的深切关怀。

这种关怀,与杜甫“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的济世情怀一脉相承,是中国诗歌“以天下为己任”

的传统在当代的延续。

三、审美范式的创新:口语化与哲理化的完美融合

在审美范式上,《中西嘅同唔同》打破了传统诗歌“雅正”

的审美惯性,将口语化的表达与哲理化的思考完美融合,形成了一种“俗中见雅”

“浅中见深”

的独特风格。

这种风格既符合当代诗歌“贴近生活”

的创作趋势,又继承了中国古典诗歌“言有尽而意无穷”

的审美追求,为方言诗歌的审美创新提供了重要启示。

口语化是这诗歌最显着的审美特征之一。

诗歌通篇采用粤语口语,如“我哋”

“嘟喺”

“唔同啫”

“噈话”

“鬼佬”

“钟意”

等,这些词汇都是粤语日常交流中最常用的表达,使得诗歌充满了生活气息。

从诗学理论来看,口语化诗歌的兴起,与2o世纪西方“意象派”

诗歌的主张相呼应——庞德提出“诗歌应像散文一样自然”

,强调诗歌的“直接性”

与“清晰度”

树科的这诗歌,正是以口语的“直接性”

打破了传统诗歌的“格律束缚”

,让情感与思想能够自由流淌。

例如“宇宙喺大家嘅”

一句,没有华丽的辞藻,没有复杂的句式,却以最直白的语言表达了最深刻的思想,这种“以简驭繁”

的表达,正是口语化诗歌的魅力所在。

然而,《中西嘅同唔同》的口语化并非“口水化”

,而是经过艺术提炼的“诗性口语”

诗人在运用口语时,始终注重节奏与韵律的把握,使得诗歌读来朗朗上口,富有音乐性。

粤语本身具有九个声调,声调的变化赋予了诗歌天然的韵律感。

例如“我哋嘟喺人嘟喺天地间”

,“人”

(jan4)与“间”

↑返回顶部↑

温馨提示:亲爱的读者,为了避免丢失和转马,请勿依赖搜索访问,建议你收藏【格格党】 www.g3zw.com。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

请勿开启浏览器阅读模式,可能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