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28章 跨越语言藩篱的文化叩问(5 / 6)
(gaan1)虽不押韵,但通过声调的高低起伏,形成了一种自然的节奏,仿佛是音乐中的“节拍”
,引导读者的情感流动。
再如“你有你嘅靓靓嘅梦我有我嘅钟意爱好”
,“梦”
(ung6)与“好”
(hou2)虽不是严格的韵脚,但通过“靓靓嘅”
“钟意”
等叠词与口语化词汇的运用,形成了一种轻快的节奏,体现出诗歌的灵动与活力。
这种“无韵而有韵”
的韵律美,与中国古典诗歌中的“古体诗”
一脉相承——李白的《蜀道难》、杜甫的《兵车行》等古体诗,虽不严格遵守律诗的平仄与押韵,却以自然的节奏与强烈的情感,成为千古名篇。
树科的这诗歌,正是以粤语的声调与口语的节奏,构建了一种“现代古体诗”
的审美范式,既自由灵动,又富有韵律感。
在哲理化思考的表达上,诗歌采用了“以小见大”
的手法,将宏大的文化哲学议题转化为具体的生活场景与情感体验。
这种手法,与中国古典诗论中的“意境”
理论密切相关。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提出“意境”
说,认为“能写真景物、真感情者,谓之有境界”
。
《中西嘅同唔同》中,“燕瘦环肥”
“靓嘅眼度”
“靓嘅梦”
等都是“真景物”
“真感情”
的体现,诗人通过这些具体的意象,表达了对中西文化关系的“真思考”
,从而形成了独特的“哲理意境”
。
例如“你睇嘅己已,我睇嘅大众”
,以“睇”
(看)这一具体的动作,展现了中西文化在价值取向上的差异,既形象生动,又富有哲理,让读者在具体的意象中领悟抽象的思想。
这种“意象与哲理的融合”
,与西方哲学家海德格尔对“诗与思”
的论述相契合——海德格尔认为“诗是存在的词语性创建”
,诗歌通过语言的意象,让存在的真理得以显现。
《中西嘅同唔同》正是通过粤语的口语意象,让“中西文化共生”
的真理得以显现,实现了“诗与思”
的完美统一。
此外,诗歌的结构也体现出“起承转合”
的古典审美范式。
开篇“我哋嘟喺人嘟喺天地间”
为“起”
,确立人类共性的基调;“燕瘦环肥唔同啫靓嘅眼度,靓嘅谂法靓嘅胸怀嘅唔同”
为“承”
,承接上文,论述文化差异的客观存在;“你哋唔畀世界宇宙喺大家嘅你哋企喺西方噈话乜嘢嘟喺你哋嘅”
为“转”
,从对差异的包容转向对“西方中心主义”
的批判;“鬼佬嘛,谂做大佬正常日夜谂住要做奸夫淫妇你有你嘅靓靓嘅梦我有我嘅钟意爱好你睇嘅己已,我睇嘅大众”
为“合”
,回归“和而不同”
的主题,提出“大同”
的理想。
这种“起承转合”
的结构,使得诗歌逻辑清晰,层次分明,既符合中国读者的审美习惯,又保证了思想表达的完整性。
从诗学角度来看,这种结构并非对古典诗歌的简单模仿,而是对古典审美范式的现代创新——它以口语化的表达打破了古典诗歌的格律束缚,却保留了其“起承转合”
的内在逻辑与审美张力,让现代方言诗歌既扎根于传统土壤,又生长出符合当代审美的新枝芽。
这种“传统与现代的融合”
,在诗歌的意象运用上体现得尤为明
↑返回顶部↑
温馨提示:亲爱的读者,为了避免丢失和转马,请勿依赖搜索访问,建议你收藏【格格党】 www.g3zw.com。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
请勿开启浏览器阅读模式,可能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