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28章 跨越语言藩篱的文化叩问(2 / 6)

加入书签

,带有一种包容与淡然的态度。

这种语气词的运用,在普通话诗歌中难以复制——“啫”

所蕴含的“不必较真”

“不过如此”

的微妙情绪,是粤语文化中“务实包容”

精神的体现。

再如“靓嘅眼度,靓嘅谂法靓嘅胸怀嘅唔同”

,“靓”

在粤语中不仅指“美丽”

,还可引申为“好的”

“优质的”

,此处连续三个“靓嘅”

(好的),既强调了不同文化对“美好”

的认知各有千秋,又避免了价值判断的对立,体现出“各美其美”

的文化自信。

这种词汇的多义性与延展性,正是方言诗歌的独特优势,正如钱钟书在《管锥编》中所言“语言之妙,在其所指之实,更在其所涵之义”

,粤语词汇的丰富内涵,为诗歌主题的表达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

从语法结构来看,诗歌对粤语句式的运用也服务于主题表达。

“你哋企喺西方噈话乜嘢嘟喺你哋嘅”

,“企喺”

(站在)是粤语中典型的“动词+喺”

结构,相较于普通话的“站在”

,更具动态感与方位感,仿佛能看到“西方”

作为一个具体的空间存在,与“我哋”

所处的“天地间”

形成鲜明对比。

而“噈话”

(就说)这一连词的使用,带有一种口语化的批判语气,既表达了对“西方中心主义”

的不满,又避免了激烈的言辞,保持了诗歌的克制与理性。

这种“刚柔并济”

的表达,与粤语文化中“理性务实”

的特质高度一致——不尚空谈,不偏激,而是以事实为依据,以情感为纽带,进行文化对话。

值得注意的是,树科在诗歌中并未刻意追求粤语的“猎奇性”

,而是将方言作为一种“自然的表达工具”

这与当代某些方言诗歌为“方言而方言”

的创作倾向形成鲜明对比。

朱自清在《论雅俗共赏》中曾提出“雅俗折衷”

的文学观,认为优秀的文学作品应“既能登大雅之堂,又能入乡随俗”

《中西嘅同唔同》正是如此——它以粤语为载体,却越了地域的局限,将“中西差异”

这一全球性议题转化为具有普遍共鸣的情感体验。

即使是不熟悉粤语的读者,也能通过诗歌的语境与情感逻辑,理解其核心思想,这正是方言诗歌“破界”

的关键所在:方言不是隔绝的壁垒,而是连接不同文化的桥梁,它以其独特的文化基因,让世界看到“地方性”

背后的“普遍性”

二、文化哲学的追问:从“同与异”

到“大同”

的诗性表达

《中西嘅同唔同》的深层价值,在于其以诗歌的形式,对中西文化关系进行了哲学层面的追问。

从“我哋嘟喺人”

的共性认知,到“燕瘦环肥唔同啫”

的差异包容,再到“我哋可以大同”

的理想追求,诗歌构建了一条“同—异—大同”

的逻辑链条,这一链条不仅呼应了中国传统哲学中的“和而不同”

思想,也与西方后现代主义的“多元共生”

理论形成对话,展现出诗人开阔的文化视野与深刻的哲学思考。

“和而不同”

是中国传统哲学的核心命题之一。

《论语?子路》中记载孔子曰“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此处的“和”

指的是不同事物之间的

↑返回顶部↑

温馨提示:亲爱的读者,为了避免丢失和转马,请勿依赖搜索访问,建议你收藏【格格党】 www.g3zw.com。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

请勿开启浏览器阅读模式,可能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