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28章 跨越语言藩篱的文化叩问(1 / 6)
《中西嘅同唔同》(粤语诗)
——企喺诗国
文树科
我哋嘟喺人
嘟喺天地间
燕瘦环肥唔同啫
靓嘅眼度,靓嘅谂法
靓嘅胸怀嘅唔同……
我哋可以大同
你哋唔畀世界
宇宙喺大家嘅
你哋企喺西方
噈话乜嘢嘟喺你哋嘅……
鬼佬嘛,谂做大佬正常
日夜谂住要做奸夫淫妇
你有你嘅靓靓嘅梦
我有我嘅钟意爱好
你睇嘅己已,我睇嘅大众……
《诗国行》(粤语诗鉴赏集)2o257粤北韶城沙湖畔
跨越语言藩篱的文化叩问
——树科粤语诗《中西嘅同唔同》诗学赏析
文阿蛋
在当代汉语诗歌创作的多元版图中,方言诗歌始终以其鲜活的地域特质与独特的文化基因,成为打破主流语言审美惯性的重要力量。
树科创作的粤语诗《中西嘅同唔同》,以“企喺诗国”
的姿态,将方言的口语质感与宏大的中西文化议题相融合,在简练的诗行中承载着对人类共性与文明差异的深度思考。
这收录于《诗国行》(2o25年7月日粤北韶城沙湖畔创作)的作品,既延续了粤语文学“俗中见雅”
的传统,又突破了地域题材的局限,以“小语言”
书写“大时代”
,为当代诗学研究提供了极具价值的样本。
本文将从语言诗学、文化哲学、审美范式三个维度,结合中外诗论经典,对这诗歌进行系统赏析,探寻其在方言诗歌创作中的创新性与思想深度。
一、方言诗学的破界:粤语作为文化表达的“原生载体”
方言诗歌的核心价值,在于其能够突破标准化语言对文化经验的“过滤”
,将地域文化中最鲜活、最本真的思维方式与情感形态直接呈现。
《中西嘅同唔同》对粤语的运用,绝非简单的语言选择,而是构建了一套与诗歌主题高度契合的“文化符号系统”
。
从诗学理论来看,海德格尔曾提出“语言是存在之家”
,而方言作为语言的“地方性存在”
,更承载着特定地域人群对世界的认知方式。
树科在诗歌中对粤语词汇、语法与语调的精准把握,使得中西文化的对比不再是抽象的理论推演,而是转化为可感可知的生活经验与情感态度。
诗歌开篇“我哋嘟喺人嘟喺天地间”
,以粤语中最具亲和力的“我哋”
(我们)与“嘟喺”
(都是)开篇,瞬间构建了一种“共同体意识”
。
相较于普通话的“我们都是人”
,“我哋嘟喺人”
更带有一种口语化的温情与归属感,仿佛是邻里间的日常对话,却在不经意间将“人类共性”
这一宏大命题转化为朴素的生命认知。
这种“以俗见真”
的表达,与中国古典诗论中的“比兴”
传统一脉相承。
钟嵘在《诗品序》中言“文已尽而意有余,兴也”
,树科以粤语的日常口语起兴,看似平淡无奇,实则为后文“燕瘦环肥唔同啫”
的差异论铺垫了情感基础——先立“同”
,再论“异”
,逻辑层次清晰,且充满生活气息。
在词汇选择上,诗歌对粤语特色词汇的运用堪称精妙。
“燕瘦环肥唔同啫”
中的“唔同啫”
(只是不同罢了),以一个“啫”
字收尾,将中西文化差异的讨论从“对立”
转化为“差异”
↑返回顶部↑
温馨提示:亲爱的读者,为了避免丢失和转马,请勿依赖搜索访问,建议你收藏【格格党】 www.g3zw.com。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
请勿开启浏览器阅读模式,可能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