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91章 方言的诗学重构与日常的神圣化(2 / 6)

加入书签

复卦彖辞曰:"

反复其道,七日来复,天行也。

"

树科以七日结构组织诗歌,既是对时间循环的模仿,也是对生命修复与更新的隐喻表达。

《天补》作为开篇,确立了人与自然关系的基本模式。

"

风水轮流转热头晒被窦"

这样的诗句,将中国传统的风水观念与最日常的生活细节并置,体现了诗人将宏大宇宙观微观化的努力。

宋代哲学家邵雍在《观物篇》中提出"

以物观物"

的认识论,树科的诗句正是这一传统的现代延续——通过晒被子这样微不足道的行为,人实际上参与了宇宙能量的循环与交换。

"

牡丹花前百花过落叶随风唔黐身"

则展现了道家式的脱智慧,与《庄子·应帝王》中"

至人之用心若镜,不将不迎,应而不藏"

的境界遥相呼应。

《地补》进一步深化了这种物我关系,"

听听雀仔睇睇草根"

的重复结构创造出一种凝神观照的状态。

德国哲学家雅斯贝尔斯(kar1jaspers)所说的"

限界情境"

在此被转化为积极的生存体验——当人真正聆听鸟鸣、观察草根时,便暂时摆脱了工具理性的束缚,回归到本真的存在状态。

"

唯心哭笑唯物潇潇洒洒"

这两句看似矛盾的诗句,实则揭示了树科生存美学的辩证思维:心灵的情感体验与物质的客观存在并非对立,而是可以和谐共处的两种生命面向。

《人补》虽篇幅最短,却至关重要。

"

身外冇物心度有你"

化用了王阳明"

心外无物"

的命题,但将其转化为当代的人际关系表达。

明代思想家王艮在《明哲保身论》中强调"

百姓日用即道"

,树科则进一步将"

同志朋友灵犀交流"

这样的人际互动提升至本体论高度,暗示真实的人际连接是修复现代人异化生存的重要途径。

《静补》《动补》《心补》三部分形成了一个小型的辩证结构,探讨了动静平衡的生命智慧。

《静补》中"

抓紧舒张冥冥入定"

体现了传统养生智慧与现代生活节奏的融合;《动补》则反对过度制度化的健身方式,倡导"

户外郁郁噈自由"

的自然运动观;《心补》作为平衡点,提出"

跷跷板嘅平衡你知道"

的隐喻,令人想起《论语》"

过犹不及"

的中庸思想,也契合了荣格(g)提出的"

对立面整合"

的心理成长理论。

《食补》或许是全组诗中最具岭南特色的一章。

树科将饮食这一日常生活行为提升至宇宙论高度,"

天财地宝嚟嘅"

这样的表达暗示了食物是天地精华的凝结。

法国美食家布里亚-萨瓦兰(jeananthe1bri11at-savar)在《味觉生理学》中提出"

告诉我你吃什么,我就告诉你你是谁"

,树科则更进一步,将饮食视为连接天人的媒介。

"

至紧要原装元气"

一句中的"

元气"

概念,可追溯至《淮南子》"

宇宙生元气"

的宇宙生成论,诗人巧妙地将这一哲学概念应用于烹饪美学,体现了其"

即凡而圣"

的创作理念。

日常生活的神圣化与诗意栖居

海德格尔在《筑·居·思》

↑返回顶部↑

温馨提示:亲爱的读者,为了避免丢失和转马,请勿依赖搜索访问,建议你收藏【格格党】 www.g3zw.com。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

请勿开启浏览器阅读模式,可能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

书页/目录